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7部分,重生於康熙末年,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沒想騙你,我沒想騙你,你心裡可別埋怨我……”

那一年,他十六,她十九。

被權臣壓制多年的少年,終於剷除了障礙,露出帝王的魄力。

“我是皇帝,我是皇帝,我是大清之主,這天下再也沒有可束縛我之人……”少年滿心歡喜,直直的看著她道:“我是皇帝,金口玉言的皇帝啊……”

她露出恬靜的笑容,靜靜聽著他沒完沒了的嘮叨。

他在說什麼,她是聽什麼,怕是他們自己也是糊塗著……

那一年,他十七,她二十。

他已經有著帝王的威嚴,漸漸褪去少年的青澀,使得人覺得天威難測。她卻是已經被指了婚,又沒了未婚夫,成了望門寡。

“皇上,您是帝王,您的心胸應該像草原一樣遼闊,那人也是您的臣民,您是帝王……”她的聲音還是那般溫柔,臉上卻添了苦澀。

他仰著脖頸,看著天邊的浮雲,臉上絲毫沒有愧疚之色,傲然道:“朕曉得,朕是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既為臣子,怎麼……怎能惦記……朕的……”

那一年,他十九,她二十二。

小別卻成久別,她最後送來的信中,這樣寫著,“生男,不為王公;生女,不撫蒙古”,還提到“願世世代代,莫生於帝王家”。

這卻是在答覆兩人的離別時提及的話,他曾說過,雖不能立她為後,卻能將這萬里江山留給兩人的兒子。

要是她生下的是男孩,那就為大清的太子,未來的皇帝。

她在信中專程提到皇后赫舍里氏,“皇后賢德,承祜嫡子可為嗣”……

她去了,承祜次年也夭折了,他廣納妃嬪,同他的皇后亦是舉案齊眉,有口皆碑,卻是越來越覺得孤獨……

這一別就是四十五年……魂牽夢繫,卻是連面容都想不起了……

好像是刻在骨子裡,又像是早已忘得乾淨……

王嬪住處,親戚相聚,眾人卻輕鬆不起來。

十六福晉已經打發人將寶音送回她同十六阿哥在園子中的住處。自己則跟著婆婆王嬪過來,招待李氏婆媳。

雖說是親戚,到底是尊卑有別,加上方才太后宮裡的不對勁,李氏心裡就帶著幾分忐忑與不安,神色也有些拘謹。

初瑜見婆婆如此神色,稍加思量,問王嬪道:“娘娘,方才瞧著太后有些不對,是不是將太太錯認成別人了?”

雖說聽不懂太后剛才問康熙的蒙語,但是之前太后說的那兩句漢話,好像是錯認李氏為故人之女。

王嬪心神一鎮,看著李氏同自己個兒有些相似的容貌,想起這些年來同康熙之間的相處,卻是越想越心驚。

康熙同她問的最多的,就是她未進宮前的趣事兒。

例如,跟著表姐學做針線,繡的鴛鴦像鴨子,使得她苦悶不已。幸好表姐開解,又將她的“鴨子”後添了柳枝,使得這針線活也能見人,她才破涕為笑。

諸如此類,不可勝舉,康熙卻是聽得津津有味。

王氏過去只當是帝王寵愛,心裡只有歡喜的,如今看來,其中卻是另有深意。

自己,莫非,做了傳聲筒麼?

她同李氏雖說名分上是表姊妹,但是並沒有血緣干係。

她的姑姑王氏是李家過世的老太爺的原配夫人,兩家結成姻親時,李家老太爺還不姓李,而是姓姜,是山東昌邑望族的少爺。

王家雖不比姜家,但也是書香門第,這門親事也算是門當戶對。

當初的鄉間俚語,“昌邑縣,姜一半,天地不變姜不亂”,原是說姜家在當地的顯赫,沒想到卻成了是偈語。

待到八旗軍入關,改天換的之際,姜家為了守衛昌邑,死了無數族人。李家老太爺當時才二十多歲,失去父兄,與髮妻離散,在破城之際,被掠為養子。

幾年後,李家老太爺以才學卓越選官時,身邊已經又有了正頭妻文氏。

待到夫妻團聚,李家老太爺對王氏甚為內疚,終其一生,對王氏族人都甚為照拂。

王嬪父親就是受了李家老太爺的提攜,才得以選官的。後來病故在任上後,妻女又被李家老太爺接到身邊照看。

李氏這邊,名分上是李家老太爺的嫡親侄女,實際上是其養父的孫女,並不是血親。

王嬪比李氏小四歲,當年都在李家老太爺身邊長大。

兩人不只感情好,而且容貌輪廓還有幾分相似,手拉手出現的人前時,常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殤

泰達魔王

仕途沉浮

莊無魚

絕品醫生

痛罰

寵妻之老公太霸道

靜默成繭

將遇良才

青澀春天

奈何公主想嫁我

陌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