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6部分,重生於康熙末年,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十六福晉上前,身子已經插蔥似的,矮了下去謝賞。
太后笑著擺擺手,叫她們起了。
宜妃又笑著說道:“太后,這孩子十五個月了,還沒起名兒,要不然就恭請太后賜個名兒。”
太后笑著點了點頭,尋思了一會兒,道:“小名就叫寶音吧。”
屋子裡眾人,除了幾個年輕貴人與十六福晉進宮年頭短,對蒙語不甚熟外。其他德妃、宜妃與王嬪都是學了半輩子蒙古的,自然是曉得這“寶音”的意思。
寶音,是蒙語,換成漢話,就是“福”的意思。
用這個做孩子的小名兒,又吉利又大方,甚是妥帖不過。
這次卻是連宜妃也起了,同王嬪與十六福晉一起謝過太后賜名。
屋子裡一片其樂融融,就聽殿外太監揚著公鴨嗓道:“啟稟太后,禮部侍郎、二等伯曹寅之妻李氏同和瑞郡主奉懿旨前來請安。”
屋子裡的熱鬧瞬間冷了下來,太后看了看德妃。又瞧了瞧宜妃,微微皺眉,吩咐邊上的內侍傳人。
早些年,太后這邊也是有不少外命婦請安的。
因這幾年體力不支,老人家怕吵鬧,除了聖壽節一併受禮外,其他的命婦都見的少了。
偶爾召見兩個,也不外乎是經年的老人,過來講講古什麼的。
這次破例召見李氏,太后心裡卻是置著氣。
老人家上了年歲,這性子就執拗起來。
她有個嫡親的侄孫,想要留在京裡這邊當差,卻是因各種家法制度約束,只補了個虛缺,整理日無所事事,隔三差五便要來太后這邊撞一次鍾。
曹家倚仗的,不過是孫氏當年照看康熙十來年的情分。
這點,讓太后心裡很不舒坦。
她同康熙現下雖是母子情深,但是早年的關係生疏得緊。
曹家不過是包衣奴才,只因沾了孫氏的光,兒子為高官。孫女栓婚郡王,孫子指了郡主,加上闔家抬旗,這已經是天大的體面。
如今,連個婦女懷孕,都要使喚內務府的嬤嬤,這依然是王府待遇。
太后這邊的親戚,卻是連個奴才也比不上,老人家心裡怎麼會舒坦?
雖說李氏在去年聖壽節時,也曾隨同其他誥命進宮請安,不過是站在人群裡行禮罷了,太后沒大留意過。
少一時,李氏與初瑜已經隨著內侍進來。
走進屋子幾步,婆媳兩個都蹲了下去。
李氏操著生疏的蒙語,口稱:“奴才李氏恭請皇太后聖安。”
初瑜這邊則是換成了:“曾孫女恭請太后老祖宗聖安。”
太后聽著李氏說著蒙語,微微一怔,隨即看看初瑜,估計著是曾孫女提點的。
要是李氏是個遍插珠翠的庸俗婦人,太后的氣還能消消。
偏生李氏舉止有度,身上雖說穿著一件素淡的草綠旗袍,但是袖口與衣領的流水紋卻繡得極為別緻,露出幾分不凡來。
太后心中越發厭惡,只覺得如今這人心不古,亂了綱常。
這奴才倒是比主子越發有譜,實是讓人不待見。
“嗯,起吧!”過了好半天,太后方應了一聲,聲音中帶著幾分冷淡。她的臉上繃得緊緊的,帶著幾分挑剔,打量李氏。
她的視線在李氏微微凸起的小腹上滑過,心裡卻是說不上是嫉妒,還是羨慕了。
曹佳氏與曹顒姐弟,她都見過,曉得都是品貌端正的孩子。
眼前這個女人,也算是有福之人,只是福氣太過了,卑賤之人怎麼受得了?
太后心裡正嘀咕,李氏與初瑜婆媳兩個已經起身。
看到李氏容貌的那刻,太后卻是不由的一慌神,臉上顯出迷茫之色。
宜妃與德妃都在暗中留心著太后這邊,見太后如此,心裡都是納罕不已,這時,就聽太后道:“李氏,你到炕邊來。”
李氏那一句蒙語的請安話,還是之前跟初瑜臨陣磨槍,現學的。
對於太后這蒙語,卻是絲毫不懂。
初瑜則是大致聽懂了,低聲告之李氏。
李氏心裡雖忐忑,但仍是遵命,往前走了幾步,距離炕邊還有三、四步時停下來。
太后像是要在李氏面前尋找什麼影子似的,仔細打量了她好幾遭,最後視線落在她的耳朵上。
太后的神情甚是複雜,過了好半晌方開口問道:“你母親家……是如今在蘇州的那個內務府李家?你……是辛亥年生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