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7部分,重生於康熙末年,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甘國璧亦是絲毫沒有上官的架子。
他先是打發人叫了文吏,與曹顒、武廷適兩個做了公事交結,而後才敘起閒話來。
方才,在巡撫衙門那邊,甘國璧與巡撫蔣陳錫、總兵李雄見過。經過商議,已經定下今晚在明晚在濟南府最好的“富貴樓”為李發甲辦踐行宴。
曹顒與武廷適兩個,一個是新貴,一個算是濟南府的老人,自然是來得正好。
曹顒雖然心裡想著是早日回去看老婆孩子,但是面上卻是欣欣然,而後帶著絲為難與遺憾,點出自己孝期未滿之事,實不宜去赴酒宴。
甘國璧這才注意到曹顒的頂戴上去了紅纓,想起其叔曹荃六月病故,可不是還在孝期?不由得亦為自己的失禮羞愧。
武廷適在旁,見曹顒雖是年輕,但是恭謹守禮,不由的點了點頭。
待離開布政司衙門時,他亦是親切的對曹顒又說了幾句,話裡話外卻是推崇之至,隱隱有引為“忘年交”之意。
曹顒面上應著,心下盤算盤算自己的年紀,卻是覺得可怕,幸好這前生今世的年紀不用相加,否則他可是將要不惑之年。
想想年方十七的嬌妻,將要滿兩月的兒子,曹顒委實是歸心似箭。
當日,曹顒沒有在濟南府再做停留,在驛站收拾收拾後,便出了城,折返沂州。
第260章 善心
沂州,道臺府,斜對過。
這裡本是空地,又因在道臺衙門附近,平日鮮少有人在這邊逗留。然,現下卻是炊煙寥寥,人影晃動。
打十一月初六那天,這裡便多了個粥棚,裡面支起兩口鍋,每天巳初(上午九點)與申初(下午三點)施粥。
說起來,還是莊先生的主意。十一月初六是妞妞的週歲,按照初瑜與紫晶的意思,是要好好操辦操辦的,況且又有田氏平安生產之喜。
莊先生不是講這些虛禮之人,因數九天氣,貧苦人家孤寒難耐,每年都有凍死餓死的百姓,在與憐秋、惜秋商議後,他便想著施粥幾日,算是為女兒積福。
初瑜與紫晶都是禮佛之人,聽了自然極為贊同,連帶著路師母、韓師母她們都想要摻和一下。商議過後,大家決定湊個份子,建個粥棚。
如今並不是災荒之年,就算是粥棚,也不過是城中流民乞丐貧困無依之人,所以就算是以道臺府的名義,也不算犯了朝廷忌諱。
因主要是為了妞妞週歲,所以莊先生便讓憐秋拿了四十兩銀子出來交給管家曹方,請他安排施粥之事。初瑜減等,便送了三十兩,又代小姑子五兒與方生產完的田氏各出了十六兩;紫晶次之,十二兩;韓師母與路師母兩個每人出了六兩;玉蜻與玉蛛兩個每人二兩。
總計是一百三十兩銀錢,預計要施到正月十五,七十天。每天將近二兩銀錢,倒也還算很是富餘。
這日,過了未時,米水下鍋,下午這頓粥又開始咕嘟咕嘟的熬起來,不一會兒,便米香四溢。
粥棚這邊本是空地,位置甚是寬敞。除了中間兩個臨時支起的大鍋,東西兩側則是排隊領粥的地方。為了禮教體統,男的在東邊,女的在西邊,分開領粥。
東邊棚子裡,是吳茂帶著幾個小廝照看;西邊棚子裡,則是兩個嬤嬤帶著幾個丫鬟。除了這些,還有任叔勇與任季勇帶著幾個道臺府家丁維持秩序。
西邊棚子一角,有個少婦,不過十八、九的年紀,面容枯黃,穿著帶著補丁的衣裳,懷裡抱著個幾個月大的嬰兒,眼巴巴的望著粥鍋那邊。
另一側,小核桃瞧著,覺得這人甚是可憐,對旁邊一個大些的丫頭道:“烏恩姐姐,那位大嫂好可憐,那孩子比小公子大不了多少!”
旁邊這丫頭十三、四歲年紀,身材略顯高挑,圓圓的小臉,眼睛彎彎的帶了笑意,看著略帶嬌憨之氣。身上穿著八成新的棉衣裳,與其他丫鬟打扮又不相同。
她就是曹顒早年打草原帶回來的小女奴烏恩,今年已經十三歲,一直跟在紫晶身邊,並未有什麼正經差事。
這些日子施粥,本沒有烏恩與小核桃什麼事。只是她們兩個在府裡年紀最小,性子最跳,圈在內宅實在難受,便在紫晶身邊轉來轉去,磨得出來施粥的差事。
小核桃出自佃農之家,前幾年沒了爹,跟著寡婦娘過日子,這幾年也是飢一頓飽一頓,還是遇到田氏後狀況才好些。進了道臺府兩月,好飯好菜滋養著,身子壯實了不少。
不過,畢竟是十歲,已經記事好幾年的,看到這抱著孩子的婦人,想起過去與孃親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