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部分,漢生指南,著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青州人口原本就接近五百萬眾,這些年來,又不斷安置流民,如今肯定已經超過了六百萬——管寧低估了張涵。如果每個孩子都能讀書的話,學校癢序只怕要上萬了,即使每處置一名講師,也要超過萬人,再加上房屋、桌子、書籍等,每年的開銷必然是數萬萬錢以上。
而且,紙、筆、墨、書籍等等,一般人家也開支不知”,
疑問很多,在管寧看來,簡直難以克服,但他卻忍不住興奮起來,而且越想越興奮。張涵既然提出來,必有幾分把握——百萬流民都安置下來了,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到?!
知道自己是睡不著了,管寧小心翼翼地起身,俏俏出了屋子,月初的夜晚沒有月亮,沉沉夜色籠罩壽大地,寂靜統治了四野,連小蟲子也不再發出聲音,深邃地夜空中,無數繁星點綴其上,星光閃爍,明滅不定,離天明還要好久……管寧有點等不急了。
第二十五章 勸學【下】
“伯潤兄,想在青州興學並不是件容易事,不知道伯潤兄可否考慮過如何實施,其中所需的講師從哪裡來?需要的錢糧呢?還有……”
還是坐在大樹下,還是昨天的場景,連矮木案上下酒的也依然是白果,張涵端坐在那裡,慢慢飲著蘋果酒,兩人間氣氛卻有點凝滯。張涵沒什麼心思說話,雖說是好友,沒什麼面子不面子的,但他這都是第三次邀請了,三顧茅廬都做完了,管寧還……他難免有點失望。興學刻不容緩,要誰負責呢?張澗不行,他已經在負責流民了,工作已經很重了……
管寧的問話的時候,張涵正沉浸於自己的思緒中,但這件事情至關重要,早已盤算了幾百遍,他張口就來:
“這還不簡單,不其有的是人手,每天都在增加,莊子都擴建幾回了,招些兒講師還不是小事。錢糧也不用擔心,流民屯和捕魚船隊並非是光往裡投入,每年也能收上來不少錢糧的……”
流民安置進展很快,有了海洋捕魚的補充,張涵能夠養活流民的數量遠遠超過了以往,安置流民的速度也大有提升,墾好的荒地已多達七萬六千八百多頃了,近半數被控制在張涵的手裡,即使不算捕魚收益,張涵也有餘力辦好這件大事。
“再說,事情得一步一步來,房屋、先生、學生,都不可能一賤而就。我看,先得在各治所、各城市完喜,再逐步推廣到各鄉聚,沒有一兩年來時間,恐怕連個框架都搭不起來,幼安弟,來年你能建上一千所學校,就不錯了……
等等!幼安弟。你這麼問,是什麼意思?”
張涵這才反映過來。管寧在問了什麼,既驚又喜。難道是……
“幼安弟,你怎麼想起來問這些,莫非……”
“伯潤兄,管某昨天不明事理,還請兄長多多諒解!
今後,就要拜託你了!”
管寧深深躬身。作了個揖,張涵立即起身正色受了這禮,深深躬身回禮。
“幼安弟。何出此言?這話應由我來說才是!今後就要拜託你了!”
中平二年(185年)九月。張涵為在青州興辦學校,闢管寧為勸學從事。管寧將田宅委託給鄉鄰,奉著母親一起前往臨淄。
“怎麼樣?願意計程車子還是不多嗎?”
鄭玄也有點著急了。能為家鄉盡一份力。鄭玄是很高興的。何況,是興學這樣的大好事。在西漢時期,故齊之大地曾是大漢國的學術中心。但到了東漢,齊地的學術就落後了。中原之地的穎川和南陽,一躍取代了齊地。有不其藏書,張涵又決定廣興學校,實是個奮起直追地好機會。但是,學子們似乎不太願意做孩子王。
“嗯,的確如此”,管寧努力振作精神,笑道:“鄭君不必多慮,也許是臨近年終,學子們覺得時間尚早,一時不想做決定吧!”
為了興學的事,管寧不顧寒冬,親自來到不其,他準備了相當優厚的條件,沒想到學子們地反映並不熱烈。鄭玄想了想,沒想出什麼好辦法。這次興學要建的學校不在少數,張涵能出到佐史俸,每月八斛谷,實在是極優厚了,就是孝經師的斗食俸,也不過是每月十一斛谷。要知道,這些遊學計程車子並非都是富裕人家出身,他們多半不可能有錢買官的,出路一般也是回鄉授學為吏,多半就是佐史而已。鄭玄搖搖頭,暫時放下了這事,也許管寧說的對一一學子們不急於決定吧!
“到底有什麼問題呢?還有什麼考慮不周之處?”
管寧緩緩走在青石路上,雪後初睛,冬日地陽光照在身上,很溫暖,青石路上的積雪很快化盡,流進了青石路旁的下水道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