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歷史上的和珅,散發弄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軍入關以後,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官兵,都居住在北京內城。
順治年間,鑲黃旗居安定門內,正白旗居東直門內,鑲白旗居朝陽門內,正藍旗居崇文門內,該四旗稱為“左翼”。正黃旗居德勝門內,正紅旗居西直門內,鑲紅旗居阜成門內,鑲藍旗居宣武門內,該四旗稱為“右翼”。當時,分居於北京內城的清八旗官兵,形成明顯的但不甚規則的圈層結構,其中滿洲八旗分居於皇城四周,為最內一圈層,其外為蒙古八旗,再外為漢軍八旗。這種狀態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對不同族屬的官兵信任程度的差異。
康熙年間,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官兵,又開始居住在北京城外。
康熙年間,清室開始營建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先是在已荒廢的明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基礎上興建起暢春園(在北大校園西邊),作為康熙皇帝和皇太后避暑休閒的場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在暢春園北修建圓明園,並賜予皇四子胤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後,雍親王胤禛繼位,建元雍正。此後以至乾隆年間,又大規模地擴建圓明園,並在東側水磨村增建長春園,又將圓明園東南牆外的以交輝園為主的幾家私園歸併改造,改名為綺春園。這樣一來,由緊相毗聯的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就構成有“萬園之園”盛譽的優美輝煌的皇家離宮—圓明三園。自雍正以後,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幾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圓明園居住幾個月,並上朝理政,圓明園遂成為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宮。為了護衛圓明園的安全,於雍正二年(1724年)始設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在圓明園周圍修建營房八所,每所營房建有官房一千五百餘間,並有垣牆圍繞,從北京城內的滿洲八旗中挑選部分官兵前往駐紮。其中,鑲黃旗營房在圓明園後樹村西,正白旗營房在樹村東,鑲白旗營房在長春園東北,正黃旗營房在圓明園西北角外的蕭家河村北,正紅旗營房在北安河橋西北,鑲紅旗營房在玉泉山東北,正藍旗營房在海淀東,鑲藍旗營房在清漪園(頤和園)南藍靛廠。除正白旗另有一處小營房外,其他各旗都集中駐紮一處。每處營房駐有官兵四五百名,按照軍職高低分配住房,多者十三間,少者三兩間。清朝滅亡之後,這些圓明園八旗營房都無一例外地演變成村落民居,散佈於圓明園遺址周圍,只有藍旗營、鑲白旗、正黃旗、鑲紅旗等地名宣示著這些村莊的來歷。
乾隆年間,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官兵,都開始大規模的居住在北京城外。
乾隆十四年(1749年),於香山設立一營“特種兵”,專門訓練官兵爬雲梯、攻城池的技藝戰法,名為健銳雲梯營。健銳雲梯營的官兵都是此前征剿大小金川戰役中的精銳之旅,驍勇善戰。當時有八旗官兵千餘名,分為左右兩翼,左翼有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有正黃、正紅、鑲藍、鑲紅四旗。左翼建有四層碉樓十四座,三層碉樓十八座;右翼建有五層碉樓二座,四層碉樓十座,三層碉樓二十四座,供訓練官兵爬雲梯、登城頭的技能使用。健銳雲梯八旗官兵後又增加千餘名。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香山靜宜園時,專門賜健銳雲梯營軍士飯食,以示犒賞和關懷。後來,乾隆皇帝多次到香山健銳營檢閱練兵狀況,並大加讚揚。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在他所寫的《御製閱武詩》中描述到:“八旗子弟兵,健銳此居營。聚處無他誘,勤操自致精。一時看斫陣,異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師頗著名。”由此可知,在乾隆平定新疆回部時,健銳雲梯營的官兵發揮了威力,“所至奮勇先登,屢奏攻堅陷陣之捷,遂成大功。”而香山健銳雲梯營八旗的營房就散佈在香山東麓。這就是今香山公園前為什麼有團城、閱武樓和有鑲黃北營、鑲黃西營、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等村莊與地名的緣故。
不過,今天的西三旗、西二旗、東三旗、東二旗等地名卻與滿洲的八旗制度無關。它們源於明朝的軍制。
西三旗、西二旗、東三旗、東二旗幾個村莊的形成與得名,是明代有部分軍隊在這一帶牧馬的結果。明代的軍制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設定衛或所,以盡保家衛國之責。一般地說,一個衛有五千六百人,一個千戶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一個百戶所有一百一十二人。每個所統領兩個總旗,十個小旗。每個小旗有十名兵卒,每個總旗有五十名兵卒。可見,明代軍隊的編制,最基層單位也稱為“旗”,猶如今天的“班”。明代為了抗禦蒙古勢力捲土重來,在大規模修築長城的同時,還在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