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部分,傳古奇術,溫暖寒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是,皇上回去,提前一個多月發聖旨,讓算卦先生進京,結果遇上了連綿陰雨,耽擱了進京趕路的時間。
算卦先生恰巧在原算定的時間到北京見到了皇上,皇帝受到感動,真給他封了唯獨剩下的一個兵部侍郎的官。
布衣灣還有一個救助落難皇姑的故事。
話說同治年間天下大亂,皇帝的一個女兒落難失散,被布衣灣人收留下來。過了兩、三年後,又回到了北京。
皇帝為了感謝這些算卦的人,要封官給他們,但被他們婉言謝絕了。
“那就分些地給你們吧!”皇帝說。
“不要,要地沒用。”他們也不要。
後來又要給他們錢,布衣灣人還是不要。
沒辦法,皇帝只好說,“乾脆封你們走州吃州,走縣吃縣吧!”
於是,這些人從此走到哪裡,就到哪裡的衙門裡去吃住。
古傲說的興起,嫌一個不過癮,緊接著又說個更玄的。
在清朝中晚期,曾有這樣一段公案,桐城有位叫趙應的秀才,年過三十,屢考不中。
落魄中,一日街上經過,忽被一位當街的算命先生喚住,批頭驚說:“公子近日必因詩文之過,苦受牢獄之災!”
當街危言聳聽、利益惑誘,本是一些沒真實本事算命先生的常用技倆,況且古代讀書人大多不同程度的讀過易經,雖不精深,但也懂得一二,對於當街算命的這種把戲,趙應自然早了然於胸。
平日全以一笑代過,只是今日有些不同,要說這先生說些別的,趙應都不會心動,他卻說出自己的一個真實隱患。
趙應屢考不中,又有感於晚清政府的諸多腐敗,再加上本身性情的衝動,曾在朋友的聚宴上,即興詠出幾首抨擊時政的詩文。
要知道,早在清朝初期,就因為懼怕文人造反,曾大設過文字獄,很多在詩詞文章上有抨擊時政的作者,被含冤處死。
雖事隔百年,影響漸漸淡去,但當政者仍時刻注意著文人的動向。
趙應被勾起心事同時,卻也對算命先生另眼相看了,當想再繼續深知時,算命先生卻道:“我的道行很淺,只能看出些徵兆。不如我向公子介紹一位高人,城東有位隱士張離,不但觀人百年命事,而且還能改命修運、解災消難。
“如果公子能得到他的幫助,不但可以避除牢獄之災,更說不定從此功名早成,金玉滿堂。”
趙應雖半信半疑,卻也被說的心裡癢動。找出幾個謝錢,便欲向城東尋去。
算命先生卻又道:“只是這位高人很難請得動,許多達官富貴想謀一面之機都不得入。要看你的福緣了。”
這樣一說有點讓趙應怯步,但轉又一想,自己雖窮為一介書生,但聽這位先生言,那位高人不交權貴,看人隨緣,說不定自己真的時來運轉。
於是按算命先生所說,急步向城東張宅尋來。
趙應剛到張離宅門,就看到有一童子守在院外,見趙應便道:“公子可是自城西來?”
趙應回道:“正是。”
童子道:“我家主人清早觀得雄雞立階,向西單啼三聲,斷今日辰時,必有應緣之人求入,命我特在此等候,現在正是卯辰相交。”
趙應心下不禁稱奇,這位隱士果然是位高人,且不說時辰說的奇準,而且這“應緣”二字裡,正含自己的一個單名。
難道真如自己所想,時來運轉?
尋思間,隨童子走入亭院,拜謁隱士高人,這張離雖不如趙應想像中的仙風道骨,卻兩眼炯爍,談吐不凡。
更讓趙應驚服五體的是,只面談幾句,這隱士張離便把他這些年來的生活波折、仕途不利等等不如意處說的分分明明。趙應也就越發的深信不疑了。
談的投機,趙應便表出相求之意。
張離略微沉吟,然後道:“我本不輕易為人改命,但見公子為人情善,又卓具才華,只是運有不濟,能幫這個忙,也算是做一善事吧。”
趙應聽言大喜,拜謝過後便依張離所囑,先把祖墳遷了,再把八字交於隱士作術燃符,然後又在自己生日那天,自掘一土穴埋睡其間,至下生時辰留下衣冠冢,自此方為全命改過。
其後不久果如張離所言,不但沒有遭受牢獄之災,而且再次趕考中得了進士,並且因為年輕才俊,被當地的一位鄉紳看中,把自己閨中小女許配趙應。
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明清小說,但這種現象確實在古代屢為常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