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四章 滋潤的淳歌,束手,陳泓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零四章滋潤的淳歌
淳歌的一個回籠覺一睡就睡到了大中午,淳歌再次打著哈欠,眯著小眼環視四周。還是這麼點兒地方,不過淳歌看著自己衣服上的灰塵,是萬分嫌棄,也是鄉試也是三年一次,試想一下三人都沒人了,沒長草就不錯了。於是乎我們的官公子便開始自力更生的打掃,所幸考號小得可憐,不出一刻鐘淳歌就整理的乾乾淨淨了。正所謂生活環境舒暢了,就該填飽自個的肚子了。只見淳歌在考舍外計程車兵快要掉出來的眼前,淡定的拿出一個小型加熱鍋,將自己事先要阿奴準備好的糧食放進裡面加熱,不一會兒,飯香四溢,在無數看不見的考生的羨慕嫉妒和恨下淳歌終於是吃完了午餐。俗話說吃飽了就想睡覺,淳歌更是其中翹楚,他再次伸起懶腰,就在士兵們都認為淳歌會再度睡去的時候,他慢慢地開啟了考卷,進入了做題狀態。
這次的時文是《論語.衛靈公》中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意思是那些好人們聖人們,總是把自己當靶子,讓別人做射靶子的人,這樣就能成全自己的仁德。
碰到這樣的題目答題中必要的一點就是無限的擴大所謂的仁德說白了,就是拍拍聖人的馬屁還要拍出新意,拍出檔次,所以淳歌乾脆以誇來破題。這話說得是在漂亮‘聖人於心之有主者,而決其心德之能全焉’,意思就是聖人之所以能夠控制自己的心智,取決於聖人既能具備健全的心智,又能具備高尚的品德。既然淳歌的題是這麼破的接下的承題就必須要有點真材實料了,於是他接著寫道‘稱之為志士仁人的人,都是力求做到既有健全的心智,又有高尚的品德而不被私慾迷惑的人。這樣的人在面臨生死考驗時,我們只看到他們如何做到問心無愧而不會顧慮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孔夫子之所以對哪些既無志氣又不仁義的人發出感慨的原因所在。’淳歌寫完這段有說了幾段空談,然後大頭就來了,所謂的大頭才是時文最重要的,這裡寫的是該怎麼做,這也是時文的精華所在。一篇時文,就算你理論說得天花亂墜,但行不通都算是空談,畢竟紙上談兵誰不會,那樣的文章考個合格倒是容易,想要出彩可就是天方夜譚了。因此淳歌在中二股中總結:因此,在禍患興起時,固然有逃避災難而保全自己的,但臨難自保只能安定自己的身體,不能安定自己的心智,苟且偷生的人實施的這種行為,“志士”和“仁人”是不屑於實施的。偶爾遭遇變故時,固然有憑僥倖而不受損害的,但不因應事情的變化而憑僥倖逃脫,雖然能夠保全自己,但卻喪失了仁義,違背道德的人做的這種事,“志士”和“仁人”是不會做的。這是淳歌的最後一段廢話,隨後他就在他的束二股中明確提出:處在國家被顛覆時,以自己的體力和精力因應禍亂的“志士”和“仁人”,他們的仁義之心會使他們慷慨赴難而不後悔,自願擔當起責任而不推脫,這就是如果能夠保持自己的公正之心,即使要為此付出生命,也不會考慮是生還是死了。處在生活窮困,到處流浪時,以自己的體力和精力幫助其他窮困不已,流浪不止的人的“志士”和“仁人”,他們的仁義之心會使他們面臨窮困潦倒時也不畏懼,看待窮困潦倒,到處流浪就象看待回家一樣。這就是如果能夠保持自己的仁義之心,即使要為此付出生命,也不會顧慮是生還是死了。
隨即他又在大結時呼應自己的觀點:“志士”和“仁人”以他們的“心”為重,以他們的“身”為輕。那些慷慨激烈成就仁義的事,固然是“志士”們奮勇施行的,同樣也是“仁人”們爭先施行的,瞻前顧後、徘徊不前、苟且偷生的人怎麼能跟他們相比呢?以保全“心”為活著,以保全“身體”為拖累,從容就義來表明自己承擔的道義是大公無私的,固然是“仁人”的歸宿,同樣也是“志士”的選擇,那些逃避、袒護、隱逸、躲藏,覬覦於不死的人怎麼能跟他們相比呢?由此可知,看到“志士”的所作所為,哪些無志的人應該感到羞愧;看到“仁人”的所作所為,哪些不仁的人應該認真反思。
一篇八股下來,淳歌不能說十分輕鬆,但也算駕輕就熟。可疲憊還是難免的,他隨手倒了杯茶喝了一小口就當是提神。等到精神恢復他有將原先的草稿,用標準的楷體抄到了答題紙上,那每一個字都是可圈可點的,一篇抄完倒有書法作品的架勢,到此淳歌的時文部分是徹底終結了。
可是闖過一關就再來一關,考試的變態就在此處體現,淳歌接下來的工作也不能說輕鬆,他必須在《詩》、《易》、《書》、《春秋》、《禮記》,中選擇一本作為本經,完成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這個規定和前朝的科舉倒是一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