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幽冥仙途,懷疑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入門牆的弟子。
成為三代嫡系弟子,也僅只是時間問題。
和他一同上山的除了單智之外,其他留下的,都還在“開山”,以他的進度,倒是更為迅速。
李珣整理好儀容,穿上已穿了七年的雲袍,手中拿了幾本書,走出門外。
啟元堂位於出雲峰上,峰上景色清幽,百鳥低鳴,倒是個煉心修行的好去處。
堂中現有近百名弟子,都是已經過“開山”的磨練,到此再求精進。他們每日都有三四門課,是由宗門中的仙師開授的經學、法術、通玄界見聞等各類課程,但佔不了太多時間,實際上還是由弟子們自學。
經過“開山”的磨練,弟子們倒也是自覺得很,李珣起得已是頗早,但信步行來,在花木掩映之間,有不少師兄在那裡誦經煉氣,顯然已有一段時間了。
李珣找了一個比較幽靜的地方坐下,先煉了一會兒氣,待功行圓滿之後,便倚在樹下,抽出一本書來靜靜閱讀。
這些書都是青吟給的書目,他自然不敢怠慢,其中除卻一些泛泛的經文之外,他大部分都囫圇讀了一遍,說不上有什麼收穫,但卻頗有靜心凝志之效。
這些時日,他最用心的還是理解青吟所傳授的“化氣篇”,其中各類精妙法訣,有些他已無師自通,但當時畢竟不成系統,此時貫穿一氣,便別有一番所得。
事實上,在“化氣篇”中,已明確區分了這一階段修行的境界。共計有“東海沉碧水”、“海上生明月”兩層功夫。
在“東海沉碧水”的境界中,氣機精粹提煉的過程,便是由內而外,鍛鍊肉體的過程。
李珣早在七年前,便有了“恃氣合意,流轉不息”的小成境界,又有七年的苦修,且以雲紋等精妙手法,在無意間修通了這一層。
自那日青吟傳授法門起,他體內氣機感應日夜蛻變,時至今日,什麼如臂使指都已是小道,便是轉質化形,提煉精粹的功夫也已完成了大半。
再不多久,他便要修那“海上生明月”的境界。
如此境界就是“肉胎頂”。所謂“肉胎頂”,便是以肉體凡胎,蛻為道體法身的第一道關口。
只是這樣的進度實在有限,如果能使內息圓轉,以高妙法訣牽引氣機,便能聚氣成珠,於氣機鼎沸之時生就,那便是金丹,正屬“海上生明月”之境。
金丹若成,將通透“玄關”,到那時,以金丹為媒介,以氣機為牽引,四肢百骸日日沐浴天地精華,則內息將變為“真息”,久而用之,道體成就,自得長生。
李珣現在功力不及,不能身體力行,但七年來研究“雲紋”的習慣使他常越級思慮,從最簡單處著手,剖析脈絡,逐步充實,最終於腦中功行圓滿,待到真正行動之時,自然輕車熟路,水到渠成。
最近幾日,他已經把前面的幾個關口預想了幾次,若有滯礙,卻也不查書求證,而是先以“雲紋”、“明紋”等法門印證,甚至以《幽冥錄》上的法訣互參,待有了自己的答案,方才求證於書,互較優劣。
如此,進度不免慢了下來,但每一步都走得紮實無比,從不因為境界的狂進猛取而有用力青澀、稜角分明之感。
此等穩重,便是修道有成的仙師也大半有所不及,而這正是李珣勝過他人的所在。
待想通了一個小小窒礙之時,已是正午時分。他收了書卷,不緊不慢地走了回去。路上有不少師兄見他之後,眼神總忍不住在他身上轉悠,想是因為他七年攀峰之舉惹來的麻煩吧。
李珣卻也不在意,他在人群之中一向禮數不缺,從不得罪人。說他溫和也好,圓滑也罷,這種方式,卻是最適於在世間生活的,這也正是李珣的處世之道。
山上都是修為有成之輩,辟穀有道,每日一餐,清水鮮果足矣,李珣隨手拿了一個果子掂在手中,也不急著吃,只是在想下午的打算。
下午有“連霞七劍”之一──明松道人的課,應該是講法術應用之類,本來聽聽不錯,但說不定單智也會來,七年不見,也不知他變得如何。
單智對李珣來說,還有用處,自然需要傾力結交,而與這種人交往,必須要投其所好。
李珣深知,七年的時間,足以使人的性格大為改變,尤其是在連霞山上,所聞所見都是神仙之流,潛移默化之力委實不容小覷。
他想著先收集好情報,再和那人相見,不過,又覺得似乎不好。
“唔……不可做得太過明顯,還是仔細觀察之後,再做打算不遲!”這時,李珣的心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