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記者不寫新聞,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不是有某種更深的含義,以期能為所謂賣文為生的窮酸心理找到一種*布,後來看到老子《道德經》中有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引申一下,“有友若水,不亦樂乎”,大概就可以和我的名字靠上邊了。
我欣喜的不是找到名字的起始意義,而是驚歎,我的名字是教人向善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也因為此,身為記者,總是在內心留存著善意、善心、公平、正義,就連宣傳部門都要刻意淡化“弱勢群體”這個詞,而記者在工作中,可以說無形中是在為“弱勢群體”吶喊著。但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道義有時候並不站在弱者一方,有時候,記者的善良會成為被利用的把柄。
在大家心目中,對城管的印象並不好,有一次我接到紅嶺路一個小販和城管起衝突的線索,到現場後發現因拍攝小販和城管衝突而被打的一名無辜路人穿著個爛紅褂子在現場等著,他的一番傾訴,讓我不由地產生了同情心,最後在稿件中,字裡行間也多少為小販說了話,直到後來,我才發現,這個所謂的路人,其實是小販的老鄉,甚至還帶著親戚關係。
布吉大芬的芬龍一巷是亂擺賣一條街,路中所有肉菜攤點都是無證無照經營。從我的個人認識講,擺攤者往往困難,睜隻眼閉隻眼也罷,但這裡情況實在有點糟糕,除了蔬菜,還有賣雞鴨魚肉的,這些東西都是沒有工商部門監管的,安全隱患可見一斑,至於衛生也是差得離譜,月薪800元的掃地阿姨就是累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