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部分,吾國與吾民,不受約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爭到最後勝利的人所做的分析,這種分析是正確的。這項政策如果執行成功,日本就註定要失敗。

這個民眾領袖在漢口淪陷後,在他的告同胞書中是這樣描繪他的長期抗戰策略的:

〖第一,吾同胞須認識當前戰局之變化,與武漢得失之關係。我國抗戰根據,本不在沿江沿海淺狹交通之地帶,乃在廣大深長之內地,而西部諸省,尤為我抗戰之策源地,此為長期抗戰根本之方略,亦即我政府始終一貫之政策也。

武漢地位,風在掩護我西部建設之準備與承接南北交通之運輸,故保衛武漢之軍事,其主要意義,原在於阻滯敵軍西進,消耗敵軍實力,準備後方交通運輸必要武器遷移我東南與中部之工業,以進行西北西南之建設。蓋唯西北西南交通經濟建設之發展,始為長期抗戰與建國工作堅實之基礎,亦唯西北西南交通路線開闢完竣,而後我抗戰實力及經濟建設所需要之物質,始得充實,而供給不虞其缺乏。

今者我中部及東南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攘於西部諸省,西部之開發,與交通建設,已達初步基礎,此後抗戰乃可實施全面之戰爭,而不爭區區之點線。

今我在武漢外圍鄂豫皖贛主要之地區,遠及敵人後方之冀魯遼熱蔡綏蘇浙各幹線,均已就持久作戰之計劃,配置適宜之根據與兵力,一切部署悉已完成。

如此在抗戰之戰略上言,亦不能斤斤於核心據點之保守,而反不注意發展全面之實力……

今後武漢雖已被敵人佔領,而其所得者若非焦土即為空城。

繼今以往,全面抗戰到處發展,真正戰爭從新開始,往昔敵軍本已深陷泥淖,無以自拔。今後又復步步荊棘,其必葬身無地矣。

吾同胞須知此次兵力之轉移,不僅我國積極進取轉守為攻之轉機,且為徹底抗戰轉敗為勝之樞紐,決不可誤為戰爭之失利與退卻。蓋抗戰軍事勝負之關鍵,不在武漢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繼續抗戰持久之力。

第二,吾同胞應深切記取我抗戰開始時早已決定之一貫的方針,從而益堅其自信。

所謂一貫的方針者,一日持久抗戰,二日全面戰爭,三日爭取主動,以上三義,實為我克敵制勝之必要因素。

抗戰發動之初,我中樞為保衛回家,已察知最後犧牲關頭已無可避免。故早已於西部奠立今日對敵持久抗戰之基礎。

在戰事初發之時,中正在廬山講演即謂“戰事既起,唯有拼全民族之生命,犧牲到底,再無中途停頓妥協之理”;以我土地之廣,人民之眾,物產之豐,戰區面積愈大,我主動之地位愈堅,必使敵人進退動止,依於我之戰略,而陷於被動地位,而我之攻守取捨,則決不受制於敵。今後之軍事行動,已不復如在上海南京作戰時,因於地形與其他關係,而不得不受若干被動之牽制。敵人無論如何進攻與封鎖,皆不能動搖吾人主動之方略與戰術,最後更為操勝。

我國抗戰,絕非如普通曆史上兩國交綏爭雄圖霸之戰爭,故我之抗戰,實為民族戰爭,亦即為革命戰爭。革命戰爭者,非時間與空間所能限制,非財政經濟與交通上外來之阻難所得而限制,更非毒氣與炸藥等一切武器之懸殊與傷亡犧牲之嚴重,更不因物質供給之缺乏而影響於作戰。即令武器經濟全無供給,海上交通全被封鎖,蓋民族革命之長期戰爭,未有不得到最後之勝利,而且於此次戰爭之過程中,益可證明敵寇侵略之暴力愈肆,吾人之抵抗力亦必愈強,戰爭中傷亡消耗愈大,而我新生力之發展,以及我創造力與建設力之恢復,亦必愈速。〗

這可真像個領袖應該說的話!事情的發展將會證明這些話的全部含義。

下面這一點很有趣,透過上述宣告,我們看到在漢口撤退中,蔣介石命令中國軍隊全部撤離以執行他上述宣告中的政策並以辭職相威脅,這又一次證明他的冷酷無情和他的決心。一個月之前,八路軍還在反對這項政策,要求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漢口,否則他們將脫離統一戰線,結果迫使蔣同意了這個要求。這種政策上的分歧比起日本內閣中的紛壇見解。可謂小巫見大巫。漢口的保衛,戰略上可以遏制日本人進一步推進,並給日寇儘可能的重創,這是不無道理的。但是,蔣介石在此事中所採取的立場,表明了他在考慮有關抗戰的更重要一些的問題,表明了他固執的現實主義,既要避免日本人一直在尋求的一場決戰,又要保持主動,迫使日本在有利於中國的地區作戰。

如果有人拿出中國的地形圖來研究,他就會發現日本侵佔中國的地方恰巧都在海拔100米以下。只有山西的山區例外,日本軍隊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魚崽崽今天也想養霸總

聞聲有無

隨身帶著ipad

絢爛冬季

殿下我只是你的護衛

蝴蝶的出走

男神,過氣不候

卷耳

六零小甜妻

修身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