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部分,極樂誘惑,賴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2年中,他從普通士兵成長為力撐太平天國半壁江山的“英王”,真可謂是一部傳奇故事。

從軍後,陳玉成只是隨營移動而已。最初的兩年,他並未參加過真正的戰鬥。太平軍定都天京後,他在左四軍當“正典聖糧”,也就是高階司務長。真正加入行軍打仗行列,始於1854年的太平軍第一次西征。當時,陳玉成在韋昌輝之弟韋志俊手下做事。

武昌圍攻戰中,十六七歲的小將陳玉成率五百多太平軍攀城而上,奮勇先登,第一個殺上武昌城頭,首建頭功,一下子就被升為“殿右三十檢點”。而後,九江戰役中,他引軍趨至九江,配合林啟容苦守九江,牽制了湘軍很大的軍力,終於使得石達開在鄱陽湖全殲曾國藩水師。

1856年,清軍江北大營、江南大營向南京緊緊施壓,時為冬官正丞相的陳玉成受秦日綱統領,與李秀成一起赴援鎮江。陳玉成置自己安危於不顧,乘飛舟在江上冒死揚帆飛駛,冒著槍林彈雨,抵至鎮江城中,把進攻計劃盡告守將吳如孝。結果,太平軍最終內外夾擊,成功解掉清軍對鎮江的包圍。

而後,他與李秀成等人聯手,在攻破江北大營後,力克揚州,把清軍大將吉爾杭阿打得潰不成軍,迫使這位清將不得不拔槍抵胸自殺。

再接再厲之下,江南大營也被太平軍攻佔,陳玉成率軍猛追清帥向榮,並把他包圍于丹陽城內。幾年來一直和太平軍苦鬥的向榮受不住如此打擊和羞辱,上吊自殺。

天京事變後,名王良將死掉好幾個,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的徵殺重任忽然落到陳玉成身上。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陳玉成乃天京事變中北王韋昌輝殺東王楊秀清時最得力的助手陳承瑢的親侄子。洪教主凡事都陰壞,唯獨不怎麼搞誅殺九族那一套。無論秦日綱的幾個兄弟,還是韋昌輝之弟韋志俊,在天京事變後並未被逮誅,這是太平天國與“封建王朝”唯一的最大的區別。當然,這並非說明洪教主本人多麼寬厚容人。當時形勢緊逼,用人要緊,洪秀全不可能再殺自己人,而被誅諸人的親屬深知自己與清廷不共戴天,也只好硬著頭皮硬挺下去。這些人,搞好變成陳玉成,搞不好只能當韋志俊(最後向清軍投降並充當急先鋒)。

他不負重望,與李秀成一起,在1858年秋天二破江北大營,打通了浦口與南京之間的交通線,攻克清軍一直堅守的重鎮六合。

緊接著,陳玉成與捻軍聯手,於1858年年底取得三河大捷,一舉消滅了湘軍悍勇的李續賓及其部下六千多人,名揚海內。

1859年2月,陳玉成破廬州,生俘清朝巡撫級大員李孟群。

勞苦功高之下,他受封為“英王”。這位英王果然英勇不凡,在李秀成協同下,陳玉成率領太平軍二破清軍的江南大營,逼得清朝在江南的統帥和春服鴉片自殺。

數年之間,陳玉成之所以能一步一步登上“英王”之位,絕對是積功而至。而他的連連克捷,也絕非是“好運氣”使然,乃是他治軍有方、行軍有道。他在戰略戰術上,有其特別獨特的避實就虛、迂迴包圍、靈敏快速、聲東擊西以及“回馬槍”等等不同凡響的大手段。為此,曾國藩等人對陳玉成深為畏懼,直言“(陳玉成)自漢唐以來,未有如此賊之悍者”。

畏之懼之,清軍總想擒殺陳玉成才安枕。

二次西征的苦澀

太平軍第二次西征,始於1860年秋(有學者認為根本就沒有二次西征)。

二破清軍江南大營後,太平天國眾將眾王在天京會議,決定兵分兩路直取武昌。陳玉成率北路軍,連下霍山、英山,挺入湖北,佔領蘄水、黃州(今黃岡)。黃州落入太平軍之手,此地離漢口僅僅一百多里。太平軍南京的一支由侍王李世賢和輔王楊輔清率領,在安徽寧國府、徽州、休寧一帶進展順利。

李秀成一支部伍由於天氣原因出發較晚,1860年10月下旬才自太平府(今安徽當塗)出發,於年底攻佔羊城棧領,特別接近在祈門扎大營的曾國藩。當時,曾國藩是險過剃頭。由於太平軍僅離營地80裡遠,手下兵少,又無險阻恃憑,曾爺只能故伎重施,立刻寫下“遺囑”做自殺準備。可巧的是,曾爺的“遺囑”,幾乎等於每次都成為“救命符”。李秀成鬼使神差一樣繞祈門不攻,直接去了江西,曾大人又從地獄門口返轉回來。

李秀成之所以不攻祈門,乃從軍事常識出發,他認定曾國藩這麼大的清朝官員,在祁門大營那裡肯定有重兵防守,根本沒料到祁門那麼空虛。曾國藩手下湘軍主力皆四處抵戰,大營裡其實沒有多少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極樂

一意孤行

天降仙妻:這個宅男是我的

司徒止寂

四合院:阿瞞看了直點頭

進擊的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