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中國經濟猜想,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發放》政策之後,各級地方政府又陸續實施針對性處理意見,用來對抗中央政策的原因所在。
在這裡,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是,假如地方政府嚴格執行中央政策,嚴格限制開發商拿地,嚴厲打擊開發商囤積土地,那麼在這樣的情形下,開發商競標土地的積極性就必然會受到打擊,地價也會隨之急轉直下,這樣一來,地方政府靠賣地獲取的收益就減少了許多,這自然是既得利益者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反過來,地方政府對中央政策“打一打埋伏”,把手中的地塊限流限速銷售,在吊足了開發商胃口之後賣出更理想的價格,更何況,拿到土地的開發商則可以在這樣的“土地緩供、限供”背景下享受土地升值的收益;對交易雙方都是有大利可圖的,靠這種關係所構成的利益聯盟,其堅固程度絕對超乎我們的想象。所以說,想要讓地方政府去處罰地產商,無疑相當於讓同一條戰壕裡的戰友自相殘殺,是很難發生的事情,因此無論法規、政策如何紛至沓來,效果卻極其有限,監管部門的手無論舉得多高,卻總是輕輕落下。
就另一方面而言,即使在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中,也很難割捨掉房地產業所帶來的巨大誘惑。
眾所周知的是,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對於GDP有著非常強的拉動作用,這也正是國家為何熱衷於進行諸如鐵路、機場、高速公路等專案建設的原因,因為只有規模巨大、投入巨大的工程建設,才能夠促進銀根的流動。而房地產業的存在,恰好能夠很好地作為國家在這一方面的補充。
在這裡,有一個另類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
喜歡看NBA籃球比賽的讀者,一定對“刷資料”這個詞不陌生,這個詞的含義指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