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中國經濟猜想,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謂的“開源”,意指擴大財政收入,在這方面,封建王朝最常用的手法無外乎加大稅賦額度,新增稅賦名目等等,在這件事情上,皇權總是會與官僚體系取得一致認識,而當這兩種本來相互制約的權力合為一股時,就再也沒有力量能夠阻止它們,增加稅收也就不再困難。。 最好的txt下載網
金融治國之道:封建王朝的財政危機(2)
不過儘管如此,卻不代表稅賦可以永無止境地增加,否則也就不存在出現財政危機的可能了。原因就在於儘管增稅的權力雖然沒有限制,但納稅人的承受能力卻是有限的,以無限的權力來對有限的承受力進行要求,其結果必定是使廣大民眾難於承受,最終激發廣泛的反抗情緒,引發大規模民變的發生。
正因為如此,比起前一種方法,封建王朝更樂於採用的方法是“節流”。
所謂“節流”,顧名思義,我們總是會下意識地認為就是“省錢”,就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開支,就是杜絕一切浪費,無外乎集中在一個省字上。其實,這樣的理解並不全面,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
除了“省錢”之外,節流還存在著另一層面的含義,這就是“存錢”;縱觀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無論其規模大小,時間長短,無不有著“存錢”的傳統——只要情況允許,只要財政上出現結餘,國家管理者就會選擇將這些剩下的財富儲存起來,而“藩庫”、“太倉”等機構,正是為國家儲備財富的所在。
說了如此之多,那麼究竟哪一種方法更有效呢?
答案是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