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6章 液壓裝置,民國戰神,鈞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北民眾的工資水平大幅度上漲之後,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就是內部消費猛漲。
老百姓有錢了,吃的,穿的,住的,檔次都隨之提高,數量也有巨大增長。
糧食供應方面很充足,此時西北的鐵路網路已經較為發達,大量支線鐵路都已經建設了起來。
儘管西北廣袤,但是鐵路已較為普及的情況下,新疆、甘肅各有5000萬畝耕地被開發出來。寧夏地區開闢出了1000萬畝耕地,陝西地區在黃土高原退耕還草之後,也還剩下4000萬畝耕地。同時還擁有大量的草原。
這些耕地用上了化肥和抗倒伏高產小麥,因此糧食應用到了1910年已是非常充足了,西北大量土地用於種植棉花,特別是新疆地區經過大力開發,已形成了3000萬畝的棉花種植面積,因為化肥的應用,以及良種的培育,西北棉花平均畝產皮棉150公斤以上,棉花產量達到450萬噸。
扣除掉這些種植棉花的耕地,還有1。1億畝耕地,其中有7000萬畝耕地用於種植小麥,平均畝產達到350公斤,而西北人口此時猛漲到了7500萬人,老人孩子吃得不多,婦女也吃得不多,勞動力對穀物消耗量比較大,但因為有大量草原,西北集團也建立了很多養殖場,所以穀物消耗量增在減少,平均下來每個人口根本消耗不掉350公斤的穀物,所以西北的糧食不僅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而且還可以向外輸出了一些,但輸出的也不多。其他的4000萬畝耕地,則用於種植飼用玉米、油菜、向日葵、大豆、甜菜、花生、小米、大麥等作物了。
同時西北的農墾公司還在外省圈下了大量的耕地,各種作物都有種植,油料作物、甜菜等作物種植面積較大,小麥還是種得最多的,並且開始向南方延伸,開始種植高產雜交水稻。
西北集團還開始建設河套灌區,河套灌區可謂歷史悠久,從秦漢時期就開挖了,清末時期已形成八大幹渠。不過這八大幹渠有很大的問題,旱時旱死,澇時澇死。西北集團正在將這一地區當成一個新的商品糧基地來建設,計劃灌溉面積800萬畝,河套地區能建設的灌溉面積遠不止如此,後世這裡灌區一度達到1700萬畝,為了保護環境,所以只計劃建設800萬畝灌區。
黃河水是很寶貴的,整條流域大量的地區要用水,如果灌溉用掉太多水,下游就沒水用了。
其他未建設灌區的土地,則建設成牧區和生態保護區。
此時的中國不缺耕地,畢竟人口才四億,相比後世的十三億,那是小巫見大巫,只要把農業生產力提升一下,財富分配只要不是那麼坑,吃飽肚子是很容易實現的目標。
西北農業技術顯然已經很先進了,糧食增產一倍以上,加上生產力的提升,所需要的勞動力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所消耗掉的糧食減少,商品糧數量增加,糧食供應已不成問題了。而西北的財富分配還算公平,起碼在全世界來說,西北的財富分配算是非常公平了。但如果是本質上的問題,資本主義下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而適當的社會矛盾,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例如張三學了技術,成了高階技工,從而住上了大房子,開上了汽車。李四隻是沒有技術的普通工人,只能住小房子,這時候張三和李四就產生對比矛盾,但李四隻會選擇讓自己努力一點,也住上房子,從而也就去奮鬥了。
當一個社會的對比矛盾強烈到無法調和的時候,也就是財富分配過於不公正,貧富差距大到讓窮人已經失去任何生活的希望,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那就會爆發革命了。
在西北,老百姓吃飽肚子不成任何問題。工資上漲後,儘管糧食價格也跟著上漲,但是購買力依舊是提升了很多,這讓西北的老百姓們開始能經常吃上肉了。這就帶動了畜牧業、養殖業及屠宰、加工業的發展,餐飲業也被帶動起來。
穿著方面同樣有所提升,西北服裝廠製造的成品服裝有了足夠的市場,之前老百姓沒什麼錢,都買不起成品服裝,很多老百姓都是自己賣布回去自己做衣服,或是找裁縫做衣服,工資提高後,就具備了足夠的購買力,西北老百姓陸續的穿上了更漂亮的成品衣服。
住房方面的變化則最為巨大,老百姓有錢了,寧願節衣縮食也要弄一個安心的住房,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窩,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工資上漲後引發了西北的房地產建設熱潮,到處城鎮裡都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
但是房子不能打戰,如果在這方面剝削了太多老百姓的血汗錢,那麼老百姓就買不起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