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29章 清廷招撫,民國戰神,鈞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學方面,更是頗有建樹,這已經超過了大部分的文人。
林秉成與沈進文卻是相談甚歡,由於都是文化人,共同語言一大堆,很快就聊到了易學上去了,林秉承卻是十分佩服沈進文在易學上的學識。
“進文老弟,若是你當年參加科舉,恐怕定有功名啊!”林秉成感慨道,沈進文淡然笑道:“命運如此,亦無他法。”
“不過金文老弟你如今在隴南辦民團卻是極為不錯,只要接受招撫,日後定然可以飛黃騰達。”
“受撫一事並無太多問題,只是民團平日要保衛地方平靖,民團兵勇多是各村各鎮出之,若是調離隴南恐怕將辜負隴南父老的期望。所以民團還是繼續駐紮隴南剿匪為好,若朝廷有較大的戰事,定然竭力出戰。”沈進文信誓旦旦、慷慨陳詞的說道,接著話鋒一轉,說道:“不過朝廷不可在民團中安插太多人手,朝廷所練官軍之所以不能打仗,還是外行的人太多了,以至於處處掣肘,以招兵敗之禍。”
林秉成轉念一想,這沈進文既然是讀書人出身,必然不是那種亂七八糟的人,安不安插人手都應該沒太大問題。
出於對傳統文人的認同和慣性認識,林秉成只是稍稍一頓,隨即爽快的說道:“此事問題不大。”
“另外,舊式軍隊已不可戰,我清泉寨當效仿列強軍制,並要一個標的兵額。”
“這個問題亦不大。”林秉成直接就答應了下來,一個標也就是五千多人的兵額,以清泉寨民團所展現出的戰鬥力,完全有資格取得5000兵額的資格。
很快雙方就談定了各項細節,但最終拍板的並不是林秉成,而是封疆大吏饒應祺,林秉成與清泉寨民團談妥了之後,隨即動身返回蘭州報告饒應祺去了。
林秉成走後,清泉寨民團依舊按照計劃擴充著兵力,招兵到處都在進行,但是招募要求卻很嚴格。
沈凝雲則在一群士兵的保護下去了成縣,開始在成縣指揮高爐和鍊鋼爐的建造,同時還要搞一個煉焦廠。
鋼鐵生產自然是要用到焦煤的,由於條件有限,所以沈凝雲決定搞土法煉焦,土法煉焦汙染大一些,但是規模也不大,完全可以接受。
成縣官府對於清泉寨民團在成縣郊區買地冶煉鋼鐵,那是完全不敢去管。鍊鐵鍊鋼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地方上也有很多人在搞土法生產。
高爐也不是什麼技術性的玩意,鋼鐵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這種方法是由古代豎爐鍊鐵發展、改進而成的。儘管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研究發展了很多新的鍊鐵法,但由於高爐鍊鐵技術經濟指標良好,工藝簡單,生產量大,勞動生產率高,能耗低,這種方法生產的鐵仍佔世界鐵總產量的95%%u4ee5上。
二十世紀初,世界上高爐最大的國家是美國,日產量為450噸,此時沈凝雲所在的年代還是十九世紀末。
450噸,這個數量在二十一世紀那絕對就是撲街,頂多只能算是中型的高爐,甚至只能算是是小型高爐。
但在這個年代,卻是大型高爐了。
可見這個年代世界工業水平的發展程度,中國如果抓住機遇,隨便跨越式發展一下就能追上了。
近代的中國,缺少的是一個穩定的環境。而清末的社會環境還算穩定,但是滿清實在太坑了。滿清因為沒有抓住這個發展機遇,導致了中國越來越落後,差距一被拉開,這個坑就越來越大,以至於這個坑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都還未填上。
近代高爐最大的改變,也就是使用了蒸汽機進行鼓風,這才使鍊鐵工業蓬勃發展。
製造蒸汽機對於機器廠來說是最基本的,因此鼓風方面完全不成問題,這也使沈凝雲主張發展冶金業有了良好基礎。
鋼鐵生產當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現象,那就是規模越大,成本越低。
但隴南缺乏基礎,其礦產規模也不足以支撐那麼大的規模,因此沈凝雲設計的是一個日產量為30噸生鐵的小高爐,主要在於先讓工人吃透技術,積累生產經驗。
因為隴南的條件制約,要想有一個良好的工業發展條件,還是要衝出隴南。要想衝出隴南,還是得依靠武力。
在衝出隴南之前,沈凝雲必須先讓清泉寨擁有一定的工業經驗,才能在衝出隴南後更快的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日本之所以崛起,就是甲午戰爭的賠款,建立了他們的工業體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