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5章 戰爭前奏,民國戰神,鈞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著春季的來臨,經歷寒冬的歷練的冬小麥開始茁壯成長,而春小麥也開始播種。中華民國的冬小麥產區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地區,這裡的小麥是供應中華民國內部消費的主力。
而更北邊的春小麥,一般是用來出口。
冬小麥因為經歷風霜,所以口感要好得多。中國民族財團基本上不出口冬小麥,而春小麥基本上都是用來出口。
去年因為華北大旱災,導致冬小麥減產,使得冬小麥價格上漲了將近五成。到1922年,旱災有所緩解,冬小麥生產也逐漸恢復。
西域省的小麥有部分是冬小麥,更多的則是春小麥。另外波斯地區也是冬小麥產區,波斯的冬小麥今年將出口到中華民國。
其他農作物也開始忙著春播,中華民國的農業生產又進入了新的一年。
到處都是農機的影子,隨著那些農機的耕耘,過去幾百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一個人就能完成了。
屬於財團的那些土地,大部分都完成了機械化建設。
棉花、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這些農作物都在用農機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雞、豬、羊、牛這些家畜也集中起來大規模飼養。
另外還有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分佈廣袤的牧場。
吳佩孚一路從蘭州趕往西域,一路上見到忙碌的春播景象,內心也再度震撼。他不僅看到了那些大型農機的生產力,更加看到了一種秩序。
這是一種推翻了就有的秩序,建立起來的新秩序。
在這種新秩序下,生產力空前提高。中華民國的人口大量集中,基礎設施大量建設,商品大量生產,人民大量消費。
在這樣的秩序下,物質財富前所未有的豐富起來。
不過吳佩孚作為傳統文人,也看到了另外一面,那就是隨著工業化的持續,以及分工的深入,民眾的精神活動比傳統的社會更低階了。
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處,這一點吳佩孚也比較明白。
出了天山,來到西域地界,這裡更加廣袤無垠,這裡是一望無際的麥田、棉田和牧場。吳佩孚的目的地是西域行政區東部省份中心城市——碎葉城。
碎葉城位於後世哈薩克阿拉木圖西南一百公里外,也就是吉爾吉斯北部城市托克馬克。
中華民國佔領西域後,恢復了碎葉城,並將此地打造成了中華民國在西域行政區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
此次吳佩孚來西域,主要是執行最高統帥部就對蘇聯發動春季攻勢的後勤排程,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職務。
調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部的吳佩孚雖然在現代化軍事素養方面不是太高,但卻很受沈凝雲的器重。
吳佩孚的個人道德是可以絕對信任的,所以這種後勤的東西沈凝雲交給吳佩孚去做也很是放心。
來到碎葉城,吳佩孚立即將後勤主持了起來。繼續向西域調集各種作戰物資,來到碎葉城接管了西域軍事後勤之後,吳佩孚能夠很明顯的意識到當初西北政fu對西域的重視程度有多高了。
此時西域到西安的鐵路,光是軍用的就有六條重軌,而運輸大宗原材料的重軌則有四條,加起來重軌鐵路就達到了十條,也就是五條雙軌。
另外還有兩條負責客運的輕軌鐵路。
共計十二條鐵路,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各個火車站,這鐵路密集得有點喪心病狂了。為了建設這些鐵路,定然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公路方面則有三條,兩條是從伊犁方向開鑿過來的。一條是從天山方向修到西域行政區的。
另外在西域行政區,還有六個大型戰略機場,有上千架運輸機可以呼叫。
汽車、火車、飛機,都可以進行物資運輸。
西域行政區的交通變得極為便利。
這樣的交通狀況下,一旦西域省發生戰爭,關內的物資就會透過這些運輸方式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西域地區。
而在此時的西域省,幾乎家家戶戶都持有槍支。
同時有大量的退伍兵退伍後就在西域行政區安家,他們有軍部分配給他們的土地,在土地上經營牧場、農場。
一旦戰爭吃緊,這些退伍兵也可以迅速動員到戰場上。
就普通的子彈、炮彈方面,西域行政區有大量的產能,這裡的武庫並不缺這些東西,要從關內運輸過來的主要是一些輕工業作戰物資,以及高階的軍事裝備。例如戰車、自走炮、火箭炮等等。
當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