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4章 對內優惠,對外壟斷,民國戰神,鈞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已經處於惡性競爭的局面,中國民族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互相殺價,導致世界石油價格不斷下降,而美國則因為在油輪運輸效率方面落後於中華民國,導致其石油出口已經大大減少了。
這個時候提出建立托拉斯壟斷聯盟的建議,洛克菲勒財團和很心動。
於是心動不如行動,雙方在只商談了一個星期,就確定了歐洲、澳大利亞、南美石油出口份額,中華民國佔60%,而美國佔40%。
北美為美國壟斷,亞洲為中華民國壟斷。
世界石油出口份額就這樣被瓜分了,而在價格上,雙方在非各自壟斷範圍內的價格必須保持一致。
托拉斯壟斷模式是最不靠譜的,很可能會因為某一方為了擴大市場而撕毀約定。不過美國顯然不太可能撕毀這個約定,因為美國沒那個底氣,畢竟美國如今在石油市場中佔據的是弱勢地位,而中華民國則在世界石油出口方面佔據主導地位。
很快世界石油價格就開始暴漲,從原先非常便宜的價格線上直接上漲了將近五倍。而在中華民國內部,燃油價格卻是雷打不動,低的驚人,好似不靠石油賺錢。
而在中華民國的各個經濟殖民地,燃油價格也上漲了,不過只上漲了三倍。
羅斯柴爾德財團顯然還沒有太意識到,石油價格的上漲是會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為石油價格一上漲,生產成本就會上升。
但是在羅斯柴爾德財團和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看來,石油本身就應該是那個價格,否則就失去較高的利潤了,失去了較高的利潤,那麼壟斷起來還有什麼意思呢?乾脆不壟斷算了。而當前這樣的石油價格,相比後世來說實在不算什麼。
在達成了市場劃分和價格統一的協議後,中華民國的石油出口利潤也持續上漲,歐洲的石油消費正在持續的增長,非洲之類的則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市場。澳大利亞和南美,市場也不是太大。世界商場主要還是集中在歐洲。
而石油消費最大的市場還是在亞洲,中華民國每天的石油消費量都在增長,而那些經濟殖民地也因為中華民國的資本湧入得以發展,石油消耗也在迅速上漲。
等於說此時的亞洲大部分地區,中國民族財團決定這幾乎大部分商品的出廠價、零售價、以及產量。
財團可以靠控制原材料、進出口、稅率、運輸費用來調節大部分商品,其中的利潤就可想而知了。</dd>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