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部分,大勢中原,上網找工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燒到長江邊上,牯嶺對面的局勢之白熱化程度已經超過了號稱“火爐”的南京三伏盛夏。她的大令大概正是為了這個才上廬山的。
月光下,坐在滑竿上的蔣介石像漢白玉雕,慘白中透著蒼涼,一臉的倦容。
“他太累了。真的太累了。”
燈光耀眼,終於到了牯嶺官邸。
國府參軍處軍務局局年俞濟時滿臉笑容地恭候在依山而築的臺階旁:“校長,一路辛苦了。”
俞濟時操著標準的浙江奉化方言,雙手攙扶蔣介石走下滑竿。能夠稱呼校長,已經說明關係非同一般,俞濟時則更進了一步,不但同是浙江人,而且還是奉化鄉親一一俞濟時家在奉化城裡,蔣介石家在城北溪口鎮,兩家相距僅15公里。俞濟時自幼貧寒,不怕吃苦,從不蓄髮,喜剃光頭,因當米店學徒不慎跌翻阿大(經理)的飯菜,怕遭毒打而投奔黃埔。在黃埔,他刻苦努力,一言一行遵循校長旨意,頗受蔣介石的青睞。從北伐、抗日一直到現在,蔣介石始終把他當作心腹帶在身邊,由侍衛隊排長、連長……破格提升為侍衛長、中將局長。
蔣介石覺出攙扶他的那雙手是那麼可依可靠,送到耳邊的家鄉話又是那麼親切柔和,臉上浮現出難得的笑意。戴著白紗手套的手擺、了擺,也說了句地道的方言:
“還好。還好。介(這)個介(這)個,倒是讓你切殼(吃苦)了。”
俞濟時小心翼翼地扶著蔣介石步上臺階。
“校長,一切都安排好了。請您稍事休息,過一會兒接個電話。”
蔣介石有些不悅:“人還沒到,電話倒追來了。哪個的?”
“海軍,桂永清。”
“什麼急事?”
“他說,劉伯承到了九江對面,為了校長的安全,他已經調軍艦來此地巡邏江面,以防劉伯承渡江。他說……”
“不要說了,草木皆兵!”蔣介石甩掉俞濟時的手:“劉伯承還沒有發瘋,他到江南來幹什麼?他竄到江邊來,一則是要避開我會攻主力,二則是要到富庶的江邊籌糧、籌衣、籌晌。連這個都不清楚,還算什麼軍人?!”
俞濟時臉上的笑容消退了:“是。校長批評得對,學生確實沒有戰略眼光。”
“好了好了,我又沒有說你。”
遠處傳來隱隱的炮聲。官邸門前的吊燈好像被震動了似的在夜風中擺動。
宋美齡站住:“這是什麼聲音?”
“大炮。”蔣介石陰沉著臉。
“是共產黨的炮?就離這麼近了?!”
蔣介石沒有再理會,徑直走人官邸大廳,抖掉身上的黑色披風,對俞濟時說:“通知國防部,著令九江的青年軍203師立即開往江北,再命北面的各師迅速南下,在江北狹長地帶會戰。務必全力以赴,消滅劉伯承!”
湖北浠水 三角山 1947年10月21日
一乘漂亮的滑竿落在劉伯承身旁,座椅上鋪著嶄新的棉墊,兩名僱來的腳伕站在一邊。
劉伯承板起面孔:“哪個的主意?把老百姓放回去!”
“我們已經如數付過錢了。”
“付過錢也不坐。我劉伯承沒有那樣大的屁股。”
劉伯承說著,轉身向兩個腳伕:“謝謝二位老鄉,勞你們白跑了一趟。我是四川人。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我們那裡的峨眉山、華瑩山,山山都有這種滑竿,可那都是地主老財官僚們坐的。所以,我早下了決心,就是砍腦殼也絕不坐這種東西。還請老鄉莫見怪哩。”
兩個腳伕掏出預收的銀元。
劉伯承接住他們的手:“留下吧,這幾塊錢就作為你們白跑了一趟的辛苦錢。請回吧。”
劉伯承要上三角山。
三角山位於烯水與蘄春交界的洗馬販,海拔約50O0公尺,山勢險峻陡峭,只有一條近乎直立的小道呈“之”字形通往山頂。據說,住在山上的幾戶人家從烯水買了豬娃、牛犢抱上山,餵養大了,便再也趕不下來了。當地的老百姓還說,這山是不能過隊伍的,當年日本人都沒敢翻這座山,是繞過去的。
根據地形做出決策、部署作戰是劉伯承指揮藝術的獨特之處。他常對下屬說:“我們要認真研究河川、山地、道路、城砦以及地形平坦、起伏、開闊對敵我行動和火力發揮的影響”,因為“戰場乃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出隴海時,為了把敵人快速縱隊調到沙漠地區,先斷其足而後再殲滅,劉伯承親自選戰場。他先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