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1章 報與桃花一處開,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得好好的人家,若是在餘治下餓到交換小兒女吃,餘哪還有臉大義凜然說什麼‘弔民伐罪’?”

“尚在西漢、綠林、北漢手中的郡縣,餘管不到。”

“但本王治下諸郡,決不能出現人相食的慘劇!”

第五倫又給自己定了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極難的目標。但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政權基本的底線,春天不急著打仗,最緊要的,便是保民生。組織修宮殿圈地獵麋鹿,還是修水利搞開荒屯糧食,只在統治者一念之差。

所以,後世子孫罵他飲鴆止渴也好,急功近利也罷,必須跟大自然爭口活路了!

第五倫下令道:“春耕時,一萬頃地必須開出來!一萬戶流民、一萬戶長安里閭人家要安置至此,設定‘上林縣’,確保每戶一到兩名男丁,可屯五十畝土地。”

“渭南與右扶風因為戰亂,百姓流離失所,錯過了種宿麥,夏天恐怕要顆粒無收。”

宿麥就是冬小麥,乃是漢武帝時大力推廣的作物,優勢不在於產量多高、麥面多香,而在於與一般的作物季節不同,可以救急,麥飯雖然脹肚子,但總比餓著強。

一合計,如今五穀主糧的大窟窿是填不上了,得靠雜糧野菜來補。

“設法在上林之中的不種糧的荒地上,多播種苜蓿,亦可救飢。”第五倫對任光耳提面命,這種來自西域的作物,他在新秦中開荒時種過,是既能肥地,也能進嘴的好東西。

這是未雨綢繆,但確實還沒困難到全民挖野菜的程度,第五倫又點著昆明池道:“餘聽聞昆明池如今已早不是教習水戰的地方,而變成了魚塘?”

“正是。”宋弘說道:“漢昭帝時,水衡都尉趙充國在此投魚苗,後數年,昆明池所產的魚不但能滿足諸陵廟祭祀,還能多出不少,送去長安東西市販賣。”

這倒是一樁好事,第五倫頷首,亂世裡雖然有不少百姓餓極來撈魚蝦吃,但看池上小船忙碌,每一網下去都能收穫頗豐。

任光則插話提及:“長安城中的國由等耆老、博士,曾派僕從來昆明池求魚……這個秋冬長安貿易斷絕,連牲口都不曾有人趕緊去一頭。”

他笑道:“曾經無肉不歡的肉食者們,如今只求口魚肉吃……”

太學博士國由等老傢伙,作為長安人推舉的“父老”,來跪求第五倫入還都長安,已經碰壁兩次了。一次在武功,一次在盩厔,第三回還不知什麼時候來呢。

第五倫卻一點不憐惜他們的奔波勞累之苦,只道:“這昆明池的魚,不供應陵廟祭祀,也不必送去東西二市了,每日所撈,分予長安周邊駐軍食用!”

“城中大腹便便的肉食者,且再餓癟些再說,日後若想吃肉,亦或是上林中的果子,就用糧食或布匹來換,奴婢也行。”

第五倫希望儘可能將糧價壓下去些,聽說在東西市,將一個孩兒賣作奴婢,換等重糧食的事已經出現,為了避免有人囤積穀物坐等饑荒再高價拋售。第五倫已經開始考慮,等停了救濟的粥鋪後,要在長安發“糧券”,限量供應了。

安排完這些,第五倫離了昆明池,帶著衛隊繼續繞著長安城“行春”,他接下來途徑了白楊觀、宜春苑等處。

昔日這兒是屋椽雕彩,椽頭飾玉,輦乘閣道,綿延相連。削平高山,其上築堂,臺閣累累,重重疊疊,一切都是為漢家天子的遊宴而準備。

可如今,卻是昆明池鬼夜哭,昭臺臺棲梟鳥,一片戰亂後的荒蕪。

“還能住人的宮苑,尚餘多少?”在車上時,第五倫如此發問。

少府宋弘還以為魏王前腳才大義凜然自詡“民子”,後腳就琢磨著享樂。

他是個古板君子,甚至連主君聽鄭衛之音、回頭去看屏風上的女人畫像都會不高興,遂板著臉地說道:“原本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共七十三。王莽拆毀了十餘處宮館,取其材瓦營造九廟。綠林入寇,戰亂損毀了二十餘所,還剩一半。”

劉伯升、隗囂將這些宮苑分給軍隊、豪強,第五倫卻另有打算。

“各苑過去用來養虎豹、白鹿,如今就用來養作戰用的牛馬牲畜,觀周圍的屋舍,本就是宮女奴婢所住,先分給來屯田的民戶。”

“至於剩下的宮室,則闢為工坊!”

第五倫笑道:“餘都想好了,隸屬於少府的工匠們,織布之人住繭觀,攻木車匠輪匠們住白楊觀、柘觀、樛木觀,釀果酒的住在蒲陶宮,制皮的住在虎圈觀,如此便與原料相近,也有道路可通長安。”

“如此,也才對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唐磚

孑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