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0章 會師,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人可為輔佐,卻尚不足贏得第五倫信任,任命一個親信做郡都尉掌兵,民事上交給竇融,且看看他在治理地方上有幾把刷子。
竇融按照慣例推讓兩次後應諾,心裡卻哭笑不得。
“數年來,我心心念念想去往河西,卻不曾想竟來了河東!”
安排好了河東主官,第五倫詢問萬脩:“王尋今在何處?”
說起這王尋也是好笑,先前自以為兵多,派人去見第五倫,約他“相王”,後來見第五倫決意渡河,頓時慫了,又遣使去,復請為“國公”,他過去是“章新公”,改成“章魏公”亦可,願意歸附於魏王,讓他做諸侯下的諸侯,第五倫還是不允。
等第五倫大軍殺過來後,王尋倒是沒再抱以幻想再請封侯,而是直接跑路了。
萬脩道:“王尋見河防失守,安邑人心不附,遂帶著殘部萬餘,向北逃往平陽,第七將軍正帶著數千人,緊追不捨!”
……
“早知如此,當初就應與田況聯手,擊敗第五小兒。”
沿著汾水向北撤離的王尋頗為狼狽,想當初,他聽說老搭檔大司空王邑在昆陽城一口氣送了三十萬大軍時,還頗為愕然,覺得王邑當真廢物,就算帶著三十萬頭豬,也不至於打成這樣。
“若讓我代王邑戰昆陽,再不濟,也能將大軍帶回。”
對自己的撤離能力,王尋還是很自信的,他帶著十萬人從魯陽撤退,路上只丟了三萬。
可如今看來,王尋卻是高估了自己,從進入河東那天,王尋就面臨兩難:是將軍隊攏在一起,還是讓他們分散開來?聚於一地糧食都不夠吃,分散出去,以他們計程車氣軍紀,遂成為禍害地方的膿瘡,王尋的命令都不太好使,需要用到時根本撤不回來。
於是便有了魏軍渡河之役,王尋軍望風披靡的一幕。
王尋是主動放棄安邑北上的,河東人對他沒有絲毫認同,加之聽聞第五倫佔常安,王莽出奔,新朝覆滅,更是人心叵測。當第五倫打過來時,城內不知多少豪強輕俠想砍了他的頭顱獻給魏王!
接下來去哪?這是個艱難的選擇,作為沒和新朝切割乾淨的實力,王尋現在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第五倫渡河奪了安邑、馬援已經攻克厄口關,進佔絳縣,上黨鮑永舉著“漢”旗,派兵進攻河東的東門戶端氏。
三路夾擊下,也是王尋不得不將兵力分出去的原因。
於是王尋在七月底匆匆跑到平陽縣後,仍然覺得不安全,手下人給他出主意:“大司徒,不如北上。”
“北方便是太原,趙有晉陽,猶足拒塞秦人,為七國雄。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大司徒先前遣軍萬人接管太原,如今過去匯合,以甲兵兩萬,猶可為也。”
如何可為呢?王尋也聽說塞北“胡漢”之立,這位姓盧的漢家天子可沒西漢、北漢那般講究,對王尋這個新朝殘餘還是持歡迎態度的,大不了以太原降於胡漢,借了匈奴兵以對抗第五倫,不失為一韓王信……
一念至此,王尋遂又棄了同樣抵抗頻繁的平陽縣,繼續向北進發,在抵達楊縣(陝西洪洞縣)地界時,三軍疲憊,隊伍拉成了一條長蛇,七零八落。
王尋也累了,遂在一株大槐樹下休憩飲水,卻見此地左為呂梁山,右為霍太山,中間是汾水谷地,道路開始變得狹窄,等進入鼠雀谷後將更加難行。
王司徒對自己輸得莫名其妙仍有些不甘心,頓時大笑起來:“若我留一支兵埋伏於此處,待第五倫追兵到時殺出,定能將彼輩殺得大敗……”
然而笑聲未落,隨著一陣鼓響,一小股騎兵卻從林中衝出,當頭卻是分明是九卿太僕車騎將軍身份,卻仍愛自己打頭衝鋒的白馬小將耿弇!
第五倫讓他“大迂迴、大包抄”,其實是打發耿弇走遠路,好抬萬脩和其餘人立主要功勞。不曾想小耿當了真,短短二十天,他帶著整編後的越騎營援上郡,遣副將降西河,他自己則帶著兩千人渡孟門,取狼皋,然後沿著呂梁山西麓南下,還真叫他包抄了過來!
雖然身邊只剩下數百騎,亦十分疲倦,但此刻忽然打著魏字旗衝出,氣勢如虹,頓時將王尋及其麾下殘兵敗卒驚得魂飛魄散!
而耿弇,一向不缺以數百打幾千的勇氣!
“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翼其兩旁,疾擊其後,薄其壘口,無使得入,敵人必敗。”
耿弇看到王尋的旗幟,知道自己逮到了大魚,遂高高舉起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