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0章 軍糧,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內容了。”
然而魏王又拍著飽餐後的肚子笑道:“但他還是說錯了,餘讓人做這麼多面食,就是為了享受啊。”
吃了一個月苜蓿就夠他受的了,痛定思痛後,第五倫覺得,就算要在秋收前帶頭吃麥,咱也弄點麵食,別來難嚥的麥飯了。
可儘管已經磨得很細,但面質依然比後世粗糙許多,就像在嚼粗糧,與他想象中差距很大。
而平民百姓要想頓頓吃上今天這樣的食物?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第五倫估摸著,自己活著的時候,能將國家治理到讓庶民逢年過節有閒暇和條件吃一頓餃子就不錯了……
那第五倫不惜花費勞力,廣修水磨坊,將公家麥子曬乾脫殼後磨成面,圖什麼?
很簡單,就三個字。
“制軍糧!”
……
有一種麵食,參與嘗麥儀式的百官和吏民沒機會吃到。
未央宮中,專門負責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裡,架起了大灶,上面架著大鍋,身強力壯的兵卒抄著鐵鏟,在反覆攪拌鍋中的東西。
卻是磨好的麥面,與豆粉混合,不加水,只用凝固的豬油在鍋底抹一圈,然後將麵粉放鍋裡開炒。
灶火不算旺,但抄鏟的兵士依然熱得夠嗆,炒一會就得換個人繼續,否則很容易糊掉——也不怕笑話,剛開始時沒經驗,已經糊過好幾鍋了。
等到不停翻炒大約一刻,炒麵散發出香味,目測差不多了,便出鍋盛放好,庖廚託著一碗來到旁觀的魏王面前。
炒好的炒麵色澤深黃,第五倫挑了一勺直接吃了一口,不難吃,不過很乾,難以下嚥,若是加入少量水,便可以捏起來吃,多倒點則成稀糊狀。
嘗完原味的炒麵,第五倫又試了試加了鹽巴的,口感更差些,但還是得加。
“將這些炒麵裝在長條布袋中,放置在倉中,看能撐多久不壞。”
若是能保證個把月不變質,那這特製軍糧就算成功了。
夏糧入庫後,這場大饑荒的第一個階段,算是順利過關,第五倫招來專管糧食的任光,對新收的糧食做了以下安排。
“一半留存太倉,好穩定長安東西市糧價。”
“數萬石來不及磨成面的麥子,以漕船由渭水運往河東。”
任光應諾:“大王是要再打一場‘泛舟之役’啊!”
此事發生在春秋時,正值“秦晉之好”的蜜月期,晉國災荒,向秦求救,秦穆公遂派了大量的船隻運載了萬斛糧食,由秦都雍城出發,沿渭水,自西向東五百里水路押運糧食,橫渡黃河以後再改由汾河漕運北上,直達晉都絳城。
當是時,運糧的白帆從秦都到晉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連,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
如今絳縣正是東征軍的大本營,在那聚集了三萬大軍,一邊進攻上黨,一面覬覦太原。上黨地形複雜,如今景丹猛攻長子縣,陷入了漫長的攻堅戰,河東糧食吃緊,竇融已經告急,這些麥子正好能解燃眉之急。
“至於剩下的麥子,由各地水磨坊日夜不休,磨成麵粉後,就地架灶炒熟,封存後相繼運往北地、上郡!”
第五倫沒忘記被自己打發去對抗匈奴、胡漢的耿弇,近來胡人也遭了荒,配合胡漢的軍隊,頻繁騷擾西河、上郡,在那種地廣人稀的地區作戰,炒麵配邊塞產的肉乾,若再加幾片乳酪,就是最合適的單兵口糧。
而耿弇也沒讓第五倫失望,夏至剛過,北方就傳來了一個好訊息:
“車騎將軍耿伯昭,已略定北地郡,正移師上郡、西河,以御胡虜!”
……
耿弇對北地郡的進攻持續了兩個月,這速度不算慢,畢竟是黃土高原,光趕路就夠磨人了。
好在隴右也遭了饑荒,內部正在整合重組,隗囂性情保守,並未做堅決的反抗,隨著當地兩大家族傅氏、甘氏西逃,整個北地郡也正式異幟,歸順了魏王。
聽聞匈奴侵擾西河、上郡的訊息後,耿弇立刻帶著主力趕赴,但也留了一支偏師,交給因軍功升官為“校尉”的蒙澤帶領,前往新秦中。
時隔這麼久,新秦中終於能和關中再度連成一體,就像是失散多年的孩子再度回到父親懷抱,蒙澤作為魏王舊部是頗為欣喜的。
荒涼的神泉障已過,四周盡是一片荒涼,有時候幾天都看不到一戶人家,只有乾涸的鹽湖和攔著風沙的漢長城陪伴他們。
“汝等以為新秦中和此處一樣,是邊塞荒涼之地?”
蒙澤經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