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9章 嘗新,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在治理經驗上卻頗為不足。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餘也有責任。”
第五倫反思了一番,“解放生產力”的心思太過急切,下意識顯露在詔令裡,就被官員視為魏王鍾情水磨坊,誰若能修好,就可加官進爵的訊號,否則杜詩區區河內一曹掾,怎麼就位列朝廷大員了呢?
結果官吏皆為了爭這政績而搶修水磨坊,而不考慮是否合適,又無視當地人需求,遂鬧出了民變來。
搞清楚事情緣由後,第五倫的決策也出來了。
其一,重拳是肯定要打下去的,否則就是在變相鼓勵渭北民眾搗毀水磨,涉案者皆被緝捕,發配去挖溝渠勞動改造。
其二,池陽縣的小人巫被視為淫祠,一口氣殺了好幾個,祠廟也被搗毀,儘管當地人肯定會悄悄祭祀。
其三,涉案官吏遭到申飭,縣令撤職。
第五倫同時又下詔宣佈,以此為例,往後在水磨執行與灌溉兩者間,優先灌溉。原本要在渭北各縣紛紛上馬的工程,由杜詩帶人去一一親自考察,若不合適建造,則立刻取消。
至於已經修好的幾座水磨坊,也不划算拆掉,第五倫再下詔,水碾只能在每年農閒時使用,其餘時間必須將攔水閘門開啟,還得僱當地人除淤。
在渭北繞了一圈回來後,杜詩也反思了先前的舉措,上奏道:“渭北涇流小,土地平坦,水磨坊乃至於水排等器械,只有甘泉山等少數地方能造。大王欲推廣此類,還應在上林等渭南各縣修建。”
渭南水資源較渭北豐沛,從秦嶺、終南山奔騰而下,落差也大。
如此一來,渭北公田產的糧食,往往要透過漕船運到昆明池,再送往渭南磨坊加工,確實增加了成本,但渭水南北產業和經濟互補倒也是一樁好事。
此事暫且告一段落,第五倫之讓群臣記住這次教訓,並立了一個規矩。
“往後不論發生何事,都不得以百姓為刁民。”
“這稱呼要改改,餘不能在詔令裡口口聲聲說著‘人民’,私底下嘴上心裡,卻罵其是‘刁民’!”
……
“餘就喜歡看承宮的奏疏,實實在在。”
外放出去的新晉郎官們是可以直接向第五倫上奏的,各人的風格也可見一斑。
承宮的上奏文筆一般,不如杜篤等人那般花團錦簇,但勝在真實,看到什麼就寫什麼。
承宮在右扶風監督收麥,那一帶也修了幾座水磨坊,但承宮說,他在民間走了一圈,詢問後發現,根本沒有百姓會去用。
儘管石磨的發明要追溯到戰國,但宿麥多是去殼蒸著食用,時人稱其為“麥飯”,這玩意口感不佳,吃了還會脹肚子,加上是秋播夏收,被人視為違反了季節規律,肯定有毒!
故而麥飯與豆羹一樣,皆野人農夫之食耳,大多數人還不愛種。
倒是大儒董仲舒眼光獨到,看出此物能夠在青黃不接時救命,遂上書,根據《春秋》裡它谷不書,麥禾不熟則書的通例,建議漢武帝大力推廣,朝廷遂派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
到了昭宣時,朝廷嚐到了種宿麥的甜頭,開始給沒有麥種的貧民發種子,賑濟也多發麥種,元成時,農學家氾勝之以“輕車使者”名義推廣,宿麥遂走出關中,遍佈整個北方。
而食用方式也略有改觀,漢朝時已有頗多麥粉所制的食物,漢宣帝劉病已貧賤時,就很愛在市坊買湯餅吃,類似後世的面片,韭葉水引餅那叫一個香啊。與西域往來多後,胡餅也傳入中原,但鄉野里閭仍以麥飯為主,甚少食餅。
第五倫興修水磨,倒不是為了讓百姓一舉改變膳食習慣,主要用來磨公田的麥子,節省壯勞力,要將其用刀到其他地方去。
私人糧食入坊是要交一部分報酬的,雖然很低,但一想到要交出去幾天口糧,大多數人寧可在農閒時自個在家推石磨。
更有甚者,連磨都不願意,有的是因為懶,但更多人則是因為一個讓人又想笑,又想哭的理由。
麥飯雖難食,且易腹脹,然大亂方畢,饑荒之年,相比於花裡胡哨的水引餅、胡餅,百姓們覺得簡單的麥飯更頂飽,這玩意吃進去脹肚子難消化,反而成了優點!
“由他們去罷。”
經過池陽人毀磨一事後,第五倫現在沒那麼心切,非要推廣後世生活方式了,一切都要考慮實際才行。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老百姓連吃飽都不得時,又豈會去追求“吃好”呢?
“相比於磨坊,更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