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好公開招募“受金盜嫂”之輩,縱是其他方面能不重私德,但選士考試不同,信用與公正尤為重要。
“故而,須得反覆告誡,諸生凡有作弊者,當場逐出,永不得錄!”
“而監考官吏及定分者,但凡有徇私舞弊,皆重典懲處!”
張湛負責文教還真是對路了,他雖然在治郡時是個老好人,但管起教育來,卻端莊嚴肅崇尚禮節,一舉一動都有定規。
不過,張湛的思路本是先效仿第五倫在老家的“義學”,先興小學,哪怕如第五倫要求的,在蒙學教育就將數術、常識等加進去,他也認了,畢竟張湛也不是個醇儒。
然後循序漸進,再建設好郡學,再謀求恢復太學乃至於射策考試。
但第五倫卻反其道而行,決定以最終的考試來反過來影響國中文教側重點,還預言道:“只要世人知曉策論、數術、常識皆為選士標準,平素自然便會加以矚目。”
張湛說不過他,只暗暗感慨:“只望這是國家再興文教的開端罷!”
說話間,官吏稟報,說隅中已到!
“擊鼓。”
“開考!”
……
隆隆鼓點在太學中響起,傳遍了成均、上庠、東序、瞽宗四館。
承宮與弟子們所在的是上庠館,考場乃是過去太學生上課的學堂,畢竟專門的考舍也來不及造。
雖然戰亂裡太學曾被亂兵衝入,案牘都砸了當柴燒,但第五倫這次花了重金,好歹讓每個考生都有一張案几和蒲席——不少還是宮裡拿出來的,這又是值得士人們唱讚歌的點了。
每個考場容二三十人,有兩名未央宮裡抽調出來的官吏,一前一後分別站立,站在前面的黑袍獬豸冠者笑吟吟的,後頭的卻是佩著劍,目光森森然。
“聽說站在後頭的,是魏王軍中佈置在每個隊的督戰吏,專門殺調頭逃跑計程車卒。”
“那彼輩來作甚?”
“似是抓徇私舞弊者。”
此言讓考生們都抖了三抖,同時又有人憤然起身:“魏王視吾等為賊乎?”
那儒生覺得受了羞辱,竟拍案而出,還沒開考就棄考,在門外還遇上了幾個同伴,漢時儒生有個性者還真不少。
但想要進入體制,就必須向體制的規則低頭,不是麼?大多數人還是服從順應了這種規矩,公平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好事。
鼓點敲響,預示著隅中已到,也就是後世的早上9時左右,考試時間一共三個時辰,從隅中、日中一直到日昳,相當於六個小時,等大夥肚子飢餓,晡時到時結束。
筆墨、刀削自帶,但考試用的三份空白簡牘已擺在面前,上萬卷空白竹簡上哪去找?只能將三公九卿官署裡的多餘簡牘都抽調出來救急。
經過此事,第五倫痛定思痛,已經決定,在來年射策考試開始前,將成熟的紙張發展出來,而不止於杯水車薪的宮廷私人用紙……
題目在開考時發到各數十個考場的文吏手中,再由他們抄在掛在牆上的佈告上,讓考生們瞧見。
經術題和太學射策並無區別,過去是分學派舉行,將疑難問題書於簡策,考生隨意擇取其中一策,解答策中所書的問題,學官據以評定成績。
如今則是公之於眾,讓眾人埋頭在簡牘上寫下答案。
經術四題,一題十分,兩題涉及論語,一題乃是孝經,需要根據題眼補全上下文,而後還要解一解。
這是承宮每天都在教授弟子們的事,答起來頗為輕鬆。
然而等他看向第四題時,不由一愣!
“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也,況習是之勝非乎!於戲!學者審其是而已矣。”
啥?這是啥?
看體例很像論語,但承宮敢肯定,孔子和他弟子們,絕對沒有說過這句話!
這莫非是某個論語學派關於“學而時習之”的家法、師法?承宮卡住了,
“不是說不考五經及家法、師法,只考小學麼?”
竊竊嘀咕在考場內響起,承宮抬起頭,才發現諸生也陷入了迷茫,眾人也搞不懂這是出自哪本經典。
“不許交頭接耳。”監考的官吏如此呵斥,負手而立,在有人勇敢地站起來詢問時也沒給出解釋。
“原來不止是我不知。”
這個發現,這讓本已陷入絕望的承宮驚愕後鬆了口氣,既然眾人都不知道,那就無妨。
連出自何處都搞不清楚,也無人讀過,自然只能胡編亂造,湊些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