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8章 公平,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勇氣,離開鄉閭,來見識長安的巍峨繁華。
時值下班時間,暮鼓敲響,大門敞開,結束朝會後的大臣車馬陸續從東闕駛出。
“聽人說,若是射策入選,甲乙丙三科,外加明法科的十個人,一共三百六,可以從東闕入宮,謁見魏王。”
有朝一日,此番入選計程車人,或許也能成為朝官一員。
只可惜,考得究竟如何,弟子們心裡都有數,伴隨著鼓聲,先前還妄想一舉躋身上層的夢,也就此結束了。
遠遠望蒼龍闕一眼,就是他們此生,與九霄青雲最近的距離,只恨回家後要遭閒漢嘲笑,覺得他們白走一趟。
承宮也知道,連他自己能否上榜心裡都沒底,但還是對眾弟子道:“聽聞魏王勤勉,此刻應還在宮中,吾等縱不能謁見,就在此遙遙作揖罷!”
他帶著弟子們長作揖,這一禮,真心實意。
不論結果如何,承宮都要感謝魏王,給了他們這次做夢的機會!
……
第五倫確實在宮中,正津津有味,聽王隆稟報昨日的射策情形。
作為第一次文官考試,整個過程意外頻發,考生們手忙腳亂,官府也猝不及防。
只有第五倫這經驗最豐富的人,居高臨下觀察這一切,彷彿一場人類學試驗,頗覺有趣。
末了還大言不慚道:“好歹順利結束,汝等要好好總結,有何不足之處,好在下次完善。”
這趟招收計程車人三百六十,能夠暫緩用人之急,下一次大規模文官考試,恐怕要到一統北方之後了。屆時規模更大,範圍更廣,官府面臨的挑戰也更加艱鉅,組織考試本身,就是對朝廷的考驗。
回到考題上,皆乃第五倫故意設計。
“經術中關於論語、孝經的,不過是送分題而已。”
既然被稱之為“小學”,作為讀書的基礎,蒙學就開始誦讀的知識啊,若是連這都答不對,那說明文化水平確實不咋地,平時盡濫竽充數了,淘汰也不可惜。
唯獨有一道超綱題,乃是出於揚雄作品《法言》,第五倫敢說,這書全天下找不出十卷來,其中五卷還藏在宮裡,極其稀少。就是故意卡分的,純粹是為試後揚子之學大興,讓士子抄揚雄作品,抄出個長安簡貴來最好,到時候新做的紙也正好推出來。
常識題在第五倫看來也是送分,上個冬天,不少讀書人也餓了肚子,若是連宿麥怎麼種、怎麼吃都不瞭解,甚至沒興趣為了考試提前去知曉農稼,估摸也幹不好基層官吏。
數術題才是拉開分數的重點,四道題難度依次遞增,考驗的是平素積累,絕非臨時抱佛腳就能完成的,有的人論經頭頭是道,卻連第二道”粟米“也做不出來。
“若是連糧官都當不好,要彼輩何用?”
但最關鍵的,還是佔了三十分的策論。
考生們的政治傾向,以及對時勢的瞭解,靠這文章便能分個究竟來。
“這策論就由文山與郎官們親自來審,沙汰大部分,最後將優異的三百餘篇呈與餘觀之。”
第五倫很希望裡面能出幾個名篇,作為滿分作文,再讓王隆、馮衍等精通文章者也寫幾篇範文,而後散播到全國,讓官吏們廣泛傳抄、討論、學習,統一思想認識……
這次考試,考生會先向各地官府報備,拿了路引前來應試,進太學時又會登記一次,填得很詳細,連籍貫、師承、祖宗三代做什麼的都要涉及。
倒不是為了政審,而是第五倫想對考生背景做個小小調查。
眼下司直黃長、繡衣都尉張魚,便將這些整理好的內容送到了第五倫面前。
第五倫看後笑道:“太學博士弟子佔了大半,一千多人,果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啊。”
“其次是五陵士林子弟,拜在各路私學門下,也有近千人,背景差次不齊,富者多,貧者少。”
而在野沒有師承,甚至像漢相匡衡那樣的窮苦子弟就更是僅有數百。
黃長問道:“大王以為,哪一批人入選最多?”
還用說麼?當然是來自臨渠鄉義學的數十人,從幾年前起,第五倫讓人給他們傳授的,便是與考試內容差不多的東西,不但讀經傳,也學史學數,平素還要攆去田間地頭上上課,考核時亦是類似的形式。
朱弟算是其中佼佼者,他的小師弟們別的不行,這種考試卻最為熟絡。新式義學要推廣,還是得靠考試結果倒逼啊。
“其次應是五陵士林子弟。”
第五倫瞭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