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5章 殺去東京,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成了個小水溝,無怪乎耿伯昭的幽冀兵團能輕而易舉渡過。

第五倫問過官吏,原來濟水雍塞,是從王莽時開始的,根據水工們的理論,濟水的地下潛流通道,經過黃河附近的滎澤、大野澤等湖泊,但黃河決口堵住了這通道,導致滎澤始枯,濟水下游也日漸淺小。

這也就罷了,不過是廢了一條交通要道,減少水源,讓昔日繁榮的濟水兩岸農、商一起衰敗而已,但根據這幾年河濟間各郡的上奏,另一個潛在的危險,卻成了懸在本地頭上的一把利劍!

作為管著全國水利工程的官員,水衡都尉杜詩巡視黃河,正好也到了千乘郡,來謁見第五倫,向他稟報了自己的發現。

“自從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決於魏郡後,故道遂廢,大河另走了新道。”

然而這所謂的新道並不穩固,黃河水只如一條巨蟒,在大平原上扭來扭曲,二十年過去了,下游河道仍不固定,有時候它脾氣上來,動作太大時,甚至會侵入到濟水附近。

“這便是濟水渾濁之源。”杜詩向第五倫陳述了事情的嚴重性:“在平原郡,大河新道與濟水河道間,最近時只有短短二十里!”

對長達千里萬里的大河來說,二十里,不過是睡覺時翻個身的距離,杜詩幾年前就在關注此事,按照水衡都尉官吏的觀察,大河確實有向東南偏斜,奪濟水河道的趨勢!

第五倫聞言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河、濟本是地位相同的“四瀆”,這要是成了同道之河,那問題可就大了——在後世,黃河就是奪濟入海,導致濟水這條著名的河流從歷史上徹底消失。

消失的不止是一條河,還有沿岸幾個郡的膏腴之地,被溫潤濟水養育的青州北部,要真被洶湧的黃河水一衝,只怕又是一場類似新莽決河的浩劫,別說千乘,濟南、臨淄都不一定安全,幾個月內就能給第五倫製造百萬流民,這是趕著給泰山上的赤眉殘部送兵源麼?

第五倫帶著憂慮,渡過濟水時,舉行了祭河儀式。

“山有五嶽,水有四瀆,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今河、濟不寧,百姓不安,予亦夜不能寐啊。”

結束儀式後,他對杜詩及青州刺史李忠道:“大河決口,發生在二十年前,時過境遷,確實難以讓黃河復歸故道了。”

“但大河奪濟,予必須阻止!”

“縱不能見黃河清,聖人出,至少得讓濟水復清,保住青州百萬生民膏土性命!”

……

過了濟水後,第五倫便來到了此番青州之行的終點:狄縣。

狄縣很普通,規模、人口上不如臨淄十一,甚至都不是千乘郡的治所,之所以取了這麼個怪名,據說在春秋時,它曾經被身材高大的長狄人佔據……

進入戰國後,狄縣唯一出場的機會,便是作為燕國在齊地的最後一座城郭,曾被名將田單圍困,三月而不克,最後靠著儒士魯仲連勸降,得以不戰而復,就此結束了燕齊之間的百年戰爭。

而到了秦末之際,狄縣又出了一樁大事: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田儋的弟弟,便是第五倫名義上的祖宗,田橫。

所以第五倫這趟來,也算“衣錦還鄉”,是來瞻仰祖先故籍的。狄縣歸於魏國已經好幾年,當地郡守、縣令早就將田氏祖宗墳冢打掃得乾乾淨淨,還找了一群過去姓田,漢初逃避強遷改姓的“親戚”來迎接第五倫。

第五倫待這群遠房親戚還算熱情,每人發了一匹布,每家得一扇肉,作為辛苦費,但對於他們希望加入宗室籍貫,改姓“伍”,享受減稅免稅的懇請,第五倫讓宗正府婉拒了。

這國姓可不是隨便發的,哪怕是長陵的一二三四五這些近宗,也必須有子弟立功、中舉,才能得到承認,換言之,想和皇帝同姓,可不是靠那稀薄的血緣就行,還得憑個人努力。

同樣,狄縣作為黃河、濟水之間的城市,過去還算繁榮,如今卻像落入陷阱,不但經濟衰敗,百姓面有菜色,更是時刻擔心黃河水某日灌過來,將無數代人生活的城郭變成湯池。

於是迎接第五倫的當地父老親戚中,不乏哭訴哀求,希望皇帝能讓他們搬去長安,但第五倫卻緘默未言。

狄縣又小又窮,甚至連像樣的行在都找不到,人物也乏善可陳,第五倫祭拜了先祖墳冢後,似乎就沒事幹了。

然而就是在這破小地方,第五倫卻宣佈了一件讓所有人震驚的大事。

“我朝有五京之制,西京長安、中京洛陽、北京鄴城皆備,今東方已定,陪都仍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唐磚

孑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