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9章 大可不必,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德四年(公元28年)的春天,第五倫幾乎一直呆在曲阜,還經常和臣下在泗水邊踏春,風乎舞雩,詠而歸。

倒不是他當真喜歡這座保守故舊的“儒家聖城”,在訪古休閒的背後,魏皇陛下心中有個醞釀已久的計劃,必須在魯地才能實施。

為此,第五倫不惜將他的師弟,管全國祭祀、文化的太常王隆給召了來,一併傳喚的,還有太學博士,乃至於儒學各家宗派,什麼公羊派、榖梁派、古文經、韓詩、魯詩、齊詩,老博士們或親自趕赴,或派了得力弟子前來。

太常王隆事先並不知道皇帝這是玩的哪一齣,心裡直犯嘀咕,他身邊有位史官——當然不是班彪,這史官有一日忽生奇想,對王隆道:“太常,陛下召集太學博士、天下諸儒會於魯地,莫非是要封禪?”

這個大膽的想法頓時嚇了王隆一大跳,心中只驚道:“不會罷!此乃大忌啊!”

但這架勢確實有點像,那些傳說的上古帝王姑且不論,自周以後,正兒八經封禪泰山的只有兩位:秦皇漢武。

秦始皇當年封禪,是在平定天下後的第三年,在嶧山立祠祭祀,又徵發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人為隨從,來到泰山下商量封禪典禮,因為諸儒各有說辭,頑固不化,惹了秦始皇不高興,索性拋下他們自己上山完成封禪。

雖然隔了近百年,但漢武封禪也復刻了秦始皇的路數,先召集天下群儒籌劃,結果這群傢伙吵吵個沒完,幾個月都沒結果,漢武帝急了,遂親自拿主意制禮儀,盡罷諸儒不用,上山完成大典——此乃有漢以來盛事,司馬遷的父親還因為生病錯過了這場典禮,鬱鬱而終。

這兩位雖因罷諸儒意見不用而被詬病,但他們絕對有封禪的資格,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功過三皇,德邁五帝,漢武雄才大略,北逐強胡,南並勁越,國力強盛,打得四夷賓服。

但除此之外,漢朝諸位皇帝,誰人還敢輕言封禪?

漢文帝已是前漢諸帝中名聲最好的,他除誹謗,去肉刑,躬節儉,不受獻,罪人不帑,不私其利,死後得到了“太宗”廟號,百姓們對文景之治心懷憧憬,將漢文地位越捧越高。若漢文非要封禪,想必也無人有異議,他確實一度打算這樣做,任用方士新垣平,大搞預言讖緯,不過在新垣平伎倆被戳破後,文帝便猛然警醒,叫停了封禪準備。

此外還有中宗漢宣帝,被視為可比肩文景的存在,在位期間實現大漢中興,並徹底解決了困擾幾代人的匈奴,單于親自來長安朝覲!但或許是他享年太短,沒聽說過有封禪泰山的意圖。

孝文、孝宣尚且不敢輕言封禪,剩下的元、成諸帝當然更沒資格了,也就老王莽醉心於此,心心念念想登頂泰山一次,籌備四次,都被戰亂、舉事打斷,最後無果而終。

王隆作為揚雄弟子,又做了多年太常,對禮制的妙用拿捏得爐火純青,他很清楚,泰山封禪,乃是皇帝繼承上谷正統,向蒼天回饋的標誌,做得好了,可以大大增加國家安穩。

“但若是德不配位,必如王莽一樣,遭到反噬!”

倒不是王隆覺得第五倫沒資格,而是認為,還不是時候。

“如今天下三分,中原雖然討平,然吳蜀尚未安定,國內流民依然成群結隊,更勿論四方蠻夷尚且離心,匈奴扶持盧芳胡漢,時刻威脅關中,西涼諸羌鬧事,扶余肅慎高句麗不貢,如今形勢,尚不如漢初劉邦時,何談封禪?”

人還沒到曲阜,王隆已經打定了主意,不管是馮衍、張魚等“佞臣”誆騙,還是皇帝一時糊塗,自己都要冒死進諫,將第五倫喚醒!

然而,王隆憋足了勁頭,做好了心理準備,抵達曲阜後卻撲了個空,第五倫也聽說外面傳他“欲行封禪”的謠言,笑著打消了王隆的擔憂。

“予不欲封禪。”

“休說眼下不做,哪怕九州一統了,亦大可不必!”

“諸儒都認為封禪泰山是帝王盛舉,予卻不以為然。天聽自我民聽,倘若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即使不來封禪,難道蒼天會震怒降下懲罰?再者,天下者,普天之下也,侍奉上蒼,何必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巔,才能表示誠意?”

第五倫一席話,讓王隆心裡的石頭落地,但對皇帝的態度,他又覺得不以為然,瞥眼看了一下曲阜以北泰山的影子,王隆暗想:“陛下也就此刻如此一說,等二三十年後,吳蜀肅清,四夷賓服了,王隆一定會以畢生所學,為大魏佈置一次不亞於秦皇漢武的封禪盛典。”

也只有到了曲阜,王隆才能感受到這聖人故里掀起的驚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賊:開局神奇海螺,四皇都虛心

初日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