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2章 每與倫反,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榮代勞,當桓榮從鄧禹處得知第五倫“真意”,帶著憤怒去質問他族叔桓譚時,桓譚卻只覺得想笑。
“以瘟代兵?”
桓譚不屑地說道:“此乃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
話雖如此,但當初驟聞第五倫欲換俘時,桓譚心裡還正冒出過這種猜想,然而等第五倫袒露意圖後,桓譚才明白,原來魏皇陛下這次確實在第五層……
“漢兵俘虜多在彭城,未曾染上傷寒,這旬月之間,彼輩也好吃好喝,淮北籍者,甚至還發給歸家糧秣,淮南籍的,思慮其不耐嚴寒,還將軍中破舊冬衣發了下去,幾人一件取暖。”
放眼天下,這些俘虜的待遇,絕對超出尋常。
“如今答應換俘,確實是要散播瘟疫。”
“但並非身體之傷寒。”
桓譚記得,自己南下前,第五倫用手指著太陽穴,如此說道:“而是思想上的疾病!”
此番換俘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瓦解劉秀陣營的意志——當四千俘虜期間好吃好喝的漢兵回到淮南江東,必然會將他們的經歷告訴鄉黨鄰居,因幽冀軍團軍紀差而被妖魔化的魏朝形象,便能得到一定扭轉,等再打仗時,淮南、江東士卒便不會拼死而戰,而是心存僥倖了。
再者,這四千人裡,繡衣衛也已經策反了不少人,他們一旦回家,便是魚入大海,成為打入敵人內部的細作間諜,可使未來滅吳之戰事半功倍。
雖然很希望劉秀能答應換俘,但第五倫並未給桓譚下死命令,休戰換俘一事,是連環計,在第五倫出手那一刻,就給劉秀埋下了許多個大坑,不論他選擇進退,都會踩中。
於是桓譚也不多言,起身拂袖道:“吾主仁德,這才力排眾議發國書,遣我至此,既然吳王不願接回來君叔、劉植屍骸,不願四千江東子弟歸鄉,桓譚也不必久留,今日我便啟舟北返!”
……
和來時一樣,桓譚的舟船緩緩離開當塗,向淮北駛去,他的族侄桓榮未來相送。
但等那船帆就快消失不見時,桓榮的身影才出現在碼頭,朝族叔作揖拜別,許久才重新抬起頭來,桓榮臉上,竟已是淚流滿面。
“族叔昔日教誨、資助,桓榮絕不敢忘,然忠君大於宗族之悌、師長之義,既然各為其主,桓氏二龍,便只能以淮相隔了!”
“自此一別,恐怕再無相見之日。”桓榮是固執的人,哪怕大漢處於弱勢,哪怕未來當真無法戰勝第五倫,他也會效仿劉植等人,殉漢而亡!
而盱眙行轅處,得知桓譚已走,劉秀悵然若失,只在無人時對鄧禹感慨道:“桓譚此來,是第五倫欲在伐兵之後,再度伐謀。”
劉秀當然看穿了第五倫的小伎倆,這哪裡是四千俘虜啊,分明是四千把攪亂南方人心的匕首!
鄧禹頷首:“所幸早早看穿,逐走了桓譚。”
“不然。”這才是劉秀最無奈之處啊,他說道:“吾等雖千防萬防,但還是中了第五倫詭計啊。”
事後劉秀仔細思索,發現即便拒絕,他仍是踏入了第五倫的陷阱。
劉秀苦笑道:“依照第五倫行事,必定對桓譚使漢大肆宣揚,淮北士民飽受戰亂,期盼休兵;四千淮南、江東被俘兵卒也心生僥倖,覺得有機會返鄉。”
“而今,彼輩得知朕拒絕休戰、換俘,定大失所望,第五倫再加以引導,甚至會對朕與大漢心生恨意。下一場仗,淮北士民、東南俘虜,恐將反戈相向。”
鄧禹是聰明人,立刻明白過來了,頓時驚出了滿身冷汗。
同理,被劉秀拘禁在江東的蓋延、漁陽突騎,聽說第五倫主動換俘,肯定也會心存愧疚,得知劉秀不肯放人,心懷怨念下,又豈會傾力助漢呢?
前後左右都是陷阱,不論往哪邊走都會落得一身汙,只能兩害取其輕。
“如此一來,第五倫博得仁德之名,反倒是朕陷於不義了。”
劉秀只唏噓:“今日方知第五伯魚智計百出,絕非虛聞,此人從不無的放矢,每一次引弓,射來皆是毒箭!無怪乎吾兄英雄一世,竟陷於渭水。”
事已至此,又該如何補救呢?鄧禹提議:“既然如此,那四千俘虜家眷,是否要遷入閩中,以絕其亂?”
“不可,朕豈能以小患而失信義於天下?”
劉秀咬牙道:“令人宣揚,就說是第五倫明為換俘,卻暗藏兵甲,欲渡淮水,故換俘不成,皆乃魏人之責也!”
“再傳密詔,令地方不得刁難四千戶人家,若有孤兒無人撫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