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3章 這不是和平,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位皇帝什麼都好,就是有些地方算得太過精細,他暗道:“陛下莫非以為,縱使劉秀答應換俘,正式交接前,這四千俘虜尚能替魏國耕幾萬畝地?”
如今換俘不成,淮南江東戰俘恐怕要長留北方,自然是不能吃白飯的,若不願主動加入魏軍,這輩子恐怕就只能成為屯田客,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了。
等桓譚回到彭城時,這座飽經苦難的城郭終於不再兵戈林立,破損的牆壁和城門正在修復,只有城外荒野上多出的無數墳頭,訴說著這場鏖戰。
桓譚入楚王宮謁見第五倫,皇帝果然問他:“君山北上,可見到各地春耕了?”
第五倫不無得意地說道:“必使兗州淮北,皆相接連,自彭城到中都(洛陽),農官田兵,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恢復往日盛況。”
“唯望早日見此情形。”桓譚表達了謹慎的祝福,旋即將自己在淮南的見聞簡略說了,同時奉上了一份厚厚的奏疏,裡面是來不及口頭報告的詳情,他在回程的路上記述下來。
“劉秀拒絕休戰,不肯換俘,甚至不見君山,只揚言說要反攻淮北,為來君叔劉植‘崤谷封屍’?”
第五倫立刻讓人草擬自己的回覆:“秦穆公凡三見敗於晉矣,文叔於荊襄一敗,萬人溺於漢水,于徐淮兩敗,良將親臣戰死。當再敗一場,輸掉淮南,魏吳劃江而治何如?”
文武群臣見此,都覺得劉秀態度強硬,兩淮的戰事是沒完沒了了,看來皇帝陛下的撤軍計劃須得緩行,泗水等郡的屯田計劃也要擱置。
然而第五倫卻道:“劉秀如此回覆,便是希望能拖住魏師,使三軍十餘萬人,長留兩淮,如此必士卒疲敝,糧食轉運不濟。”
仗打到這份上,魏軍已是完完全全的“外線作戰”,只要淮北糧食一日不能自理,從中原到此的運輸線,都足以拖垮國家。
而劉秀雖然失去淮北,但有淮水為屏,往西延伸則是天下險塞冥厄三關南陽的隨縣隘口,攻雖不足,守則有餘,且依靠江淮水網,人員物資往來甚至比第五倫方便些,算是內線作戰。
所以,第五倫根本不打算在兩淮與劉秀久耗。
“十餘萬兵卒,可撤走半數回中原休整。”
撤走的部分,自然是耿弇的幽冀兵團,自去年開始集結以來,這批士卒已經在外征戰一年,對淮北氣候適應不算好,吃了一場敗仗,還遇上了傷寒大疫,戰鬥力消解不少,若再不放他們回家,恐怕會心生怨氣,更無戰心。
而車騎大將軍耿弇亦是一把利刃,用來防守反而是種浪費,第五倫打算讓他在中原休整,一旦荊楚兩淮有戰事,便將虎符連同一支機動兵力交到小耿手上,足以馳援各方。
至於留守之人,第五倫也早已選定,便是左丞相耿純。
“伯山治冀州數年,不但兼滅銅馬殘寇,克平河北,使盜賊清寧。還募民屯田鉅鹿等郡,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得糧百萬斛。使予征伐四方,無缺糧之患。”
而耿純性格穩健,對兵事也足夠了解,用來擔當東方大局,自然最為合適。
第五倫還為他選定了一文兩武三個屬下。
文便是伏隆,伏隆自入青州以來,在外交上屢立功勞,更隻身入城陽,說服齊王張步投降,使幽冀兵團長驅南下,給第五倫取淮北做足了鋪墊,最重要的是,伏隆足夠忠誠,遂擢為“徐州牧”,成了首批文官考試人選者中,升官最快的人。
而徵東將軍張宗橫野將軍鄭統,各帶兗州豫州兵留駐泗水沛郡。
如此一來,西邊南陽汝南方向有岑彭,淮北則有耿純等人,構成了第五倫對劉秀的第一道防線。就算其不講武德偷襲淮北,想來眾將也能頂住第一波進攻,讓中原部隊有時間進行馳援。
至此,第五倫也完成了“徐淮戰役”的目標,但這場戰爭也暴露了魏軍大量問題,以至於戰爭到了後期,竟是強弩之末,甚至連續小敗,這意味著,第五倫不能將弊病拖到統一後,必須在最後決戰前,進行必要的改革了。
在離開彭城,北上巡視齊魯前,第五倫回望這“徐州地方”,給耿純等人留下了一句話。
“這不是和平。”
“只是兩年休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