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5章 三路伐魏,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宮。
群臣謁見皇帝后,才知道是出了大事。
當了五年皇帝后,有些虛胖的公孫述今日紅光滿面,對眾人道:“先零王與諸羌解仇結盟,又與匈奴通,如今合兵十餘萬,共攻河西、金城,已圍武威,魏國西北大亂。”
公孫述數落起自己的對手來:“魏五年幼,不學無術,不通治國之道,只曉窮兵黷武。自其弒殺王莽後,接連暴兵數載,征戍之勞,勞師十萬,豈料淮北疫癘之患,殃及數十萬,未能一舉滅吳,只能無功而返。加上黃河水旱之害,餓飢累荒百萬人,如今又遭羌胡之患,此天亡第五倫也。朕不忍中原黎民蒙受大難,欲出兵北伐,救其於水火,諸卿以為如何?”
群臣面面相覷,這些大疫、大災真是魏國發生的事麼?怎麼聽著像是成家的情況?
成家這幾年也不好過,區區一州之地,卻養了那麼多官吏、兵丁,公孫述還不斷接受外來者投奔,動不動就封官,加上動不動出兵北伐、東進,屢屢造大船、養駿馬,花錢的地方多了。收入卻全指望蜀中那點地,於是稅收越來越重,百姓不堪重負,逃入山林或投奔蠻夷者頗多。
再加上公孫述的鐵錢改革失敗,經濟趨於崩潰,哪還經得起折騰?
於是一直持“南進”戰略,主張維持三分局面的丞相李熊出言諫道:“陛下,過去周武王伐殷,先在孟津檢閱部隊,八百諸侯異口同聲擁護,而武王卻認為時機尚不成熟,遂還師以待天命。如今國中亦有飢羸,難以徵發大軍,若要出師千里之外,恐怕難行。”
“再者……”李熊已經說得很委婉了,成家現在守則有餘,攻則不足,他知道公孫述不甘心於一方偏霸,遂又找了個臺階給白帝下。
“《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第五倫雖橫徵暴斂,至少還是諸夏之君,若與胡虜共擊之,恐將遭到中原士人鄙夷,有損陛下之名啊。”
公孫述稱帝五年了,卻依然沒得到國中士人普遍認可,這要和羌胡一同出兵,名聲就更臭了。
公孫述是個耳根子軟的,前腳還興致勃勃欲一展身手,如今被自己最依仗的臂膀潑了涼水,頓時狐疑起來。
這時候,一直力主“北進”的將軍荊邯卻站出來,與李熊唱起了反調。
“李丞相此言不然!”
“十年前,第五倫尚無尺土的權柄,如今卻能驅烏合之眾,所向披靡,一統北方,其人口、兵力數倍於益州。不趁現在與之爭奪天下,而坐談等天時,恐怕最後,落得個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有了支援自己的人,公孫述的態度再度偏移,他制止了李熊和荊邯的爭執,捋須道:“既然丞相提到華夷之辯,提及武王伐紂,朕熟讀春秋,通五經,卻有不同看法。”
公孫述道:“朕聽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王政修則賓服,德教失則寇亂,居於西土之濱,一直桀驁不馴。直到周文王為殷商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賓服。等到周武王伐商,《牧誓》之中有八個友邦一同出兵,其中就有羌國!”
說到這,公孫述露出了自得的笑:“如今先零王臣服於朕,是為‘西海王’,朕也同周文王、周武王一般,乃率戎狄徵魏!逖矣,西土之人!”
好傢伙,被公孫述這麼一解釋,匈奴也好,西羌也罷,都成他的“八百諸侯”了!什麼勾結戎狄入侵諸夏兄弟,不存在!只有手持傳國玉璽的真命天子號令羌胡友邦,奉天伐五!
既然白帝都親自下場,李熊也再無法扭轉局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公孫述開始安排起出兵計劃來。
荊邯建言道:“陛下,第五倫已迴歸長安,就算派出幾萬人馳援涼州,關中依然軍備充實,據說還在藍田大閱三軍,漢中與長安間各孔道難以偷襲,不如先攻他處。”
公孫述也清楚益州的實力,不應當空國千里之外,決成敗於一舉,遂不打算傾國而出,只欲利用他收留的各路降將,用他們的私人武裝去碰碰運氣,哪怕敗了,對白帝也無損失。
於是公孫述決意,第一軍由“朔寧王”隗囂統帥其隴右舊部,將兵一萬,北出祁山,聯絡豪傑,攻隴西,與先零羌夾擊馬援。
第二軍由降將鄧奉、賈復統領,將數千兵,東出漢中郡鄖關,襲擾武關,切斷魏國與南陽、襄陽的聯絡。
第三軍則令楚國降將,被公孫述封為“翼江王”的田戎,領兵數千,自江陵進發,奪取南郡,直逼襄陽城下!
“三軍一出,必威震華夏,縱不能滅魏,至少也可奪取隴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