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1章 漢中,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德十年(公元34年)春二月,秦嶺冰消雪融之後,魏大司農任光,就從右扶風雍城啟程,折至陳倉西行,過渭河古渡,南進大散關,穿過故道進入武都郡。

這條路線,與兩百年前韓信北伐三秦完全相反,而且已多年未有軍隊走過了:漢朝呂后年間,武都大地震不但改變了西漢水的流向,還使得這附近山崩地摧,棧道被毀,故道斷絕了好幾代人,直到漢武帝時才重新修繕,然而因河流改道,也不再適合大軍行進。

放在新末天下剛剛分裂時,武都、漢中都被公孫述控制,所以那會魏、蜀二帝,都只能隔著秦嶺大眼瞪小眼,雙方透過有水路運糧的祁山道你來我往,卻在故道上保持了脆弱的和平——第五倫和公孫述都知道,長達八百里的故道,自帶乾糧只能維持千人以下的數量,派過去也是白白給對方送軍功。

可當武都郡被馬援奪取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翻越秦嶺,行至名為“黃花川”的地段時,任光下了馬,于山上回首而望,讚道:“過去五年間,公孫述為奪回武都,不顧蜀中民力,常年發大軍來爭,而陛下一面令馬將軍守禦,一邊卻調遣關中民夫三萬,修繕故道,這才有今日三軍南下之速也!”

這黃花川上,還有石碑刻字為證,卻是武都郡父老盛讚第五倫修路之事所獻,尚記一頌:“惟斯故道,處漢之右。溪源漂疾,橫柱於道。涉秋霖漉,盆溢於野,漢水逆讓,稽滯軍旅。”

“唯吾聖主,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儉尚約,化流若神。以武德六年二月頒詔,軍民造路,棧道通天,雖昔魯班,亦莫儗象。一時行人夷欣,百姓歡欣,乃詠此頌,昔禹導江河,以靖四海。今聖魏經紀厥續,艾康萬里……”

雖然不乏溢美之詞,但故道重修後,對交通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的,比起繞道隴右,與關中交通縮短了將近一月。

為了彌補缺少河流造成的糧食轉運問題,第五倫將關中上林地區養出的騾驢,一口氣分給馬援三千頭之多,這些畜生擅長在山地搬運重物,跋山涉水不在話下,少府也製作了名為“木牛流馬”的獨輪小車,可載糧袋,任光便是押著它們前往前線——正旦前後,第五倫定下“南進”方略後,戰爭就已經打響了!

當一條大河:西漢水出現在眼前時,意味著魏軍在漢中之戰的前線指揮所:沮縣(今略陽縣)到了。

沮縣很小,只是武都郡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環滁皆山,周圍一圈彷彿都是高聳入雲的巨牆,這使得城裡光照不太好,明明是正午,在山影中卻依然顯得暗,加上週圍川流行經,水汽頗為充沛,據說一年裡有半年時間都霧氣濛濛的。

而來迎接任光的武都太守一照面,就看著任光身後絡繹不絕的騾子和獨輪車叫起了苦:“大司農,糧食屯不下了。”

任光籌辦後勤這麼多年,也跑了不少地方,還是第一次聽到這麼離譜的抱怨——一般的地方官吏、校尉將軍,見到糧官,都只會嘟囔“恨少”呢!現在居然還有嫌補給太多的!

但只要看看這可憐巴巴的沮縣就明白了:其大小,不過是關中一個鄉邑的規模,牆垣後幾條街而已,為了空出房子屯糧,人都不得不挪到城外安營紮寨。

“這沮縣作為大軍集結之地,確實不合適啊。”任光也跟著一起皺眉,但沮縣小歸小,地理位置卻又極其重要。

沮縣的正北方,自然就是任光來時的故道;往西北,可經西漢水抵達仇池山,再往北就是隗囂喪命的武都郡府,進而能望見祁山,進入隴右。

沮縣往南,沿著西漢水可進入著名的金牛道,但再行三百餘里,就會被一道崢嶸崔嵬的關隘攔住去路,這便是益州三大雄關之首的“白水關”。自從丟了武都後,公孫述便常年在白水關屯重兵,修險隘,提防魏軍偷襲。

而沮縣向東而行呢?便能沿著沔(ian)水進入漢中盆地……

由此可見此地雖小,卻四通八達,最為緊要。

如此一來,便只能進一步將沮縣的糧食往更前沿地區運了,這就是第五倫派任弘南下統籌的原因啊。

但在城內外都未見馬援,一問武都太守,才知道馬援前日就出了縣,往東去了……

“驃騎大將軍親往陽平關巡查敵情!”

……

從沮縣向東行了三天後,任光便發現:前面走不通了。

漢中盆地本就是被秦嶺、巴山所夾的狹長盆地,南北之間不過百里,而這一帶最為狹窄,起伏的群山間好不容易有條數里寬的細縫,還被土垣石牆攔住,加上橫流的沔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賊:開局神奇海螺,四皇都虛心

初日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