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7章 千里之堤,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萬事皆有始,臣以為,治河先從汴渠開始。”

杜詩獻上了自己畫的草圖,第五倫讓他上前,君臣趴在一張案几上。

這汴渠,其實就是鴻溝的上流,分黃河水東南流,最後流入淮河水系。然自漢以來,由於黃河氾濫,經常侵入支流,其中以鴻溝、濟水最受其害,朝廷還維持時還能修補堤壩管一管,但新莽亂世以來,溝渠成了沒孃的孩子,濁水滾滾湧入,滎陽渠口往下,形成了一片寬廣的水澤。

第五倫頷首:“鴻溝靠近中京洛陽,附近十幾個縣,產糧豐富,不可不顧。又事關淮北屯田漕運,故必須先考慮。”

要想讓黃河老老實實在新道上跑,不但得提防它侵入濟水,還得將其借鴻溝侵入淮河的可能性也掐死在萌芽裡,第五倫雖與劉秀交戰,卻不想以水代兵。

杜詩稟報說,治理鴻溝,最大的難題便是滎陽渠口,此處為分流點,需要有閘門控制進入汴渠的水量。

他用案几上的書簡來打比方,在土壩上加石頭,與黃河河堤相連,只留下數丈多寬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作為水閘。黃河水多時閘門開啟,水少時就關住,以此控制其進入鴻溝的流量。

“而造這渠口堤壩及水閘門時,息壤便能派上大用場!”

杜詩激動地設想,既然息壤可塑性如此強,不但可加固關鍵部位的堤壩,也能用其製作“混凝土閘門”,來代替易腐朽的木門啊!

“只要鴻溝滎陽渠口能修好,下游千里之內,各處渠口,皆可參用此法,稍分水勢,使民得以溉田,如此可使鹽滷下溼,增淤加肥,種植麥稻,更有轉漕舟船之便,變害河為益河,富國安民,興利除害。”

當然,這只是萬人級別的中等專案,各州郡還承擔得起,可真正的考驗,則是連第五倫聽了都心顫的大專案!

“如今最緊迫之事,還是使大河新道穩固,故當以墕流法重築沿河大堤。”

杜詩持筆,在地圖上劃了一條線,從司隸滎陽起,到今他們所在的青州千乘海口,必須修築長堤防水。

第五倫眯起眼,將這條線看了好幾遍,問杜詩:“一共多少裡?”

“粗略估計,有一千多里!”

那就是四百多公里的長城,並且不是一條,是兩條!

它們必須夾河而屹立,如同防寇一般,筐住這條喜歡亂扭的巨龍!只有如此,後面的疏通河道、裁彎取直、鑿高就底,使河流更通暢等,才有繼續的可能。

那將是無比壯觀的工程,古時候的黃河大堤,是在千年時間裡一點點修築的,漢朝將戰國趙魏齊的河堤連起來而已。

但現在,卻是平地而起!從零開始!哪怕用上水泥,也難以抹平巨大的耗費。

第五倫唏噓道:“難怪卿說,要想治平水患,需數十萬人,費十年之功,耗錢帛以億萬計!”

不是每個執政者,都能下定決心去做這麼大的事。漢成帝、王莽,乃至於他們之前一位位和平時代的帝王,想必都曾面對過這樣的時刻。但眾人都在如此巨大且不知結果如何的挑戰前,退縮了,止步了,他們寧可選擇小修小補的下策,將問題留給子孫後代來“解決”。

和平時尚且如此,更何況如今國家尚未統一,府庫尚且空虛呢?

杜詩也知道難處,言辭懇切:“但若能如此,可保大河數百年安寧!”

“數百年麼?”第五倫沉思良久,最後笑道:“休說大話,去做罷,息壤給卿,人力給卿,錢帛糧秣也給卿,先在一統前,替予將鴻溝渠口、河濟石堤這兩項修好。”

“至於之後,予會支援,卿且努力,若能在予有生之年辦成,就算給卿一個千戶侯,又何足惜哉!?”

言罷,第五倫拍了拍杜詩的肩膀,離開了廳堂。

杜詩則在後下拜,他倒不是眼饞第五倫開出的“千戶侯”許諾……好吧,確實是巨大的激勵,畢竟按照大魏制度,一個沒有軍功的文臣、技術官僚,混個子、男甚至伯爵都有可能,但侯位還是金貴的。

“臣願用一生,來完成此事!”

杜詩在心中立下了誓言。

“讓大河在我朝國祚之內,勿要決口。”

……

人逢喜事精神爽,在武德四年(公元28年)的夏天,值得第五倫的高興的,還不止是定下東京、治河有了著落,在盛夏六月,第五倫巡視至東郡濮陽時,第三樁喜訊也接踵而至。

剛走馬上任的兗州刺史王閎來報,說在州郡大力賑荒屯田下,泰山郡赤眉賊失去了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唐磚

孑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