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國必須保留,此乃吾君祖地,不可棄也。”
他們也沒懷好心思,就想借著給劉秀保留一個“祭祖”的飛地的名義,在荊南埋點雷,方便往那邊摻沙子派細作,讓公孫述的南進計劃更艱難些。
掰扯了數日,兩家總算定好劃界,李熊詢問:“貴使歸去時,是否還要先回江都稟報漢帝?”
“既然公孫皇帝為達成盟約,東行至白帝城,吾主也西涉彭蠡澤柴桑縣,操練水軍,以便結盟後早日出兵。”朱祐朝北方指了指:“第五賊子尚在側畔,吾等日夜不敢懈怠啊。”
是啊,雙方都心懷鬼胎,若非有一個共同的強敵,又豈會在一張案几前坐下?
即便如此,在出兵先後上,他們仍不肯吃虧。
李熊要求:“漢軍當於正月進兵,吸引楚軍注意,而二月時分,冰消雪融,江水漸漲之際,我軍舟師當從白帝城出發,過三峽,襲江陵!”
朱祐卻搖頭:“應是成家先擊夷陵,讓楚黎王重兵集結於西方,而我軍方能橫掃荊地,先取襄陽,塞荊州北門戶,勿使魏軍南下,而後再會師於江陵,如此方為穩妥之策。”
光這件事,就談了整整五天,最後約定:也不必分先後了,明年一月中旬,一同進軍!
然而血口未乾,李熊就暗暗向公孫述建議:“屆時,藉口舟師未及,拖後數日,自然還是漢軍先動。”
好容易達成初步盟約,朱祐告辭時,卻又提出了一個不情之請:
“既然天命已一分為二,吾主與公孫皇帝相互承認,那傳國玉璽,公孫皇帝大可留下,然斬蛇寶劍乃劉氏珍寶,還望能物歸原主。”
公孫述這會倒是頗為大方,承諾道:“若戰勝後,漢帝能如約交割荊南三郡,斬蛇劍自當奉還。”
然而朱祐剛走,公孫述便頗為險惡地下了一道密詔:派人將斬蛇寶劍折毀,斷送劉秀的天命!
到時候,說成是王莽時為絕漢統弄斷的不就行了?反正王莽已死在第五倫斬龍臺上,已無對證。
經過近十日唇舌之戰,總算達成了這個“牢不可破的同盟”,朱祐只覺得心力交瘁,站在白帝城頭,他彷彿能看到月餘之後,數不盡的艨艟揚帆東去,進入三峽。而漢鎮西大將軍馮異,也將從鄂地提兵北上,炎炎漢旗插遍江漢的那一幕……
心情愉悅之下,朱祐看到為自己撐船拉縴的本地人,個個風吹雨淋,曬得黝黑,連吃飯都只如同一群鸕鷀般蹲在竹筏船隻上,就著鹹魚嚥下糟糠,覺得他們不易,便讓人將近日換得的成家鐵錢,統統賞賜給船伕們——反正以後也用不到了。
然而船伕見是鐵錢,瞧了瞧遠處的成家官吏,卻擺手拒絕。
“貴使。”他們用濃厚的巴地方言低聲說道:“若是貴使可憐吾等,便給少許絲布,糧食也行啊!唯獨不要鐵錢。”
“為何?”朱祐感到奇怪,這公孫鐵錢,不是剛流通半年麼?
船伕告訴他一件驚人的事:“物價飛騰,一斤鐵錢換不到一斤糧食,不好用了!”
……
若要問成家的經濟為何崩得如此之快,公孫述當然要負最大責任,他不顧國力,養了一隻與疲敝益州能力不相稱的龐大陸軍,又興建舟師,以圖突破三峽。除此之外,還大搞鋪張奢侈之風,修了白帝城等面子工程,自然使得國內經濟困難。
想要靠發行實際造價低廉的鐵錢回血,卻因為違反了第五倫口中的“經濟規律”而遭到懲罰,蜀中物價飛騰。
更要命的是,鐵錢發行這小半年來,除了巴蜀地方豪強偷偷盜鑄外,還有一批質量低劣的鐵錢在境內流通,最過分的是,這些劣錢居然故意鑄成了大面額的一千當千、當百,需知公孫述再不要臉,也不敢全學王莽。
但縱是成家官府闢謠禁絕,這批大面額錢幣,依然給了本就岌岌可危的官府信譽重重一刀!它們再鐵錢貶值方面,也起到了點微不足道的作用。
若是仔細追隨這些大面額假幣的來源,公孫述的官吏們肯定能找到它們流入的地方:位於南郡西部的成、魏互市地點。
而在通途大道上,魏國的官商堂而皇之地在貨物裡夾帶這些假幣,在互市處附近交給走私之人。
再往前追溯,假幣的鑄造地點,分明就是位於宛城的鐵工坊!
南陽太守陰識甚至親自主持了假幣鑄作的流程,看著鍊鐵時不可避免產生許多劣鐵,平素連兵器、農具都嫌棄用它們,如今卻成了搞亂敵國經濟的“利器”,陰識就對第五皇帝頗為欽佩。
“文叔雖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