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對張宗道:“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張將軍且再忍耐一兩天,彭城及戲馬臺頻頻告急,或許就能將敵人誘至淮北。”
然而到了次日,第五倫等到的,卻是一個意外的捷報:
“車騎將軍已攻破下邳!”
“這麼快?”
第五倫都愣住了,下邳雖然遠不如彭城,但劉秀也在那留了三千甲兵,還有大量來自東海郡武庫的箭矢兵刃,按理說撐上十天半月不成問題。而耿弇帶兵抵達下邳的日期,和第五倫圍攻彭城差不多,這邊還在戲馬臺磨蹭,小耿就飛速奪取下邳,這讓第五皇帝微微有點尷尬。
這或許是因為耿弇部銳氣正盛,摧敵如破竹吧?但第五倫從伏隆處送來的密奏中又得知,耿弇用兵甚傲甚急,對下邳的進攻頗為猛烈,導致步卒死傷不少。
第五倫看後,只暗自比較道:“小耿用兵強於大耿(耿純),然愛兵則不如,為人傲慢,不肯與士卒同衣食,死傷亦不甚惜,難怪軍中敬他卻不親附。”
不止如此,據報,耿弇剛奪取下邳,便派兵南侵至下相(今江蘇宿遷),與漢軍一部交戰並將其擊走。
“糟了。”
如果說方才第五倫還只是感到“驚喜”,那此刻則滿是憂心。
“速速傳詔,令耿車騎收縮兵力,不可再越下相半步孤軍深入,須待彭城、靈璧戰況。”
這詔令已經頗為嚴肅了,現在的情況與第五倫整體籌劃不符,他不是要讓小耿長驅直入將劉秀逼在淮南不敢出來,而是要小耿作為“蛇首”,在靈璧那邊的“蛇尾”誘敵成功遭到劉秀攻擊時,能夠迅速迂迴。
而正當此時,留守靈璧的右丞相竇融也派人送來急報:
“吳軍數部已離淮北上,現於靈璧東南兩百里外!”
……
即便是軍情驛騎速度飛快,換馬不換人的情況下,可日行兩三百里,但軍爭如水,變化無常,第五倫那邊剛收到竇融急報,靈璧這邊的形勢,已再度生變。
“右丞相,吳軍前鋒已進至睢水畔符離,距靈璧只有百餘里了!”
“何其速也。”竇融一驚,根據斥候所報,這支吳軍數量“或”有兩三萬人,然而速度極快,他們明明缺少騎兵,又逆著河流而行,卻能做到日行百里,這莫非是傳說中劉秀麾下最精銳的“丹陽兵”?
他們所打的,也確實是大漢皇帝劉秀的旗號,跟回報的斥候再三確實這個訊息後,竇融頓感且憂且喜。
憂的是,來的是其他將校還好,就算將馮異也調到淮北戰場,竇融都有興趣與之一較高下!他這邊除了明面上的一萬守卒外,第五倫已將汝南的橫野將軍鄭統調到淮北,也歸竇融支配,敵若敢襲擊靈璧魏軍糧倉,竇融必將其有來無歸!
然而若是劉秀親來,竇融腦海中,總會不可避免地想到,自己跟隨新朝大司空王邑,在昆陽面對的那陣疾風驟雨……
劉秀以三千人衝三十萬的場景,非要在古代尋找戰例的話,也就項羽與劉秀彭城大戰、三萬破五十六萬可相提並論,而做到這種以寡破眾的將軍,稱一聲“當世名將”亦不過分。
面對這樣的敵人,竇融心中總難以找到自信,他可是能在風陵渡小陰溝裡,被鄧奉反擊翻船的人……
竇融最終只能如此安慰自己:“我肯定不敵劉秀,但王對王,將對將,陛下用兵,不敢說遠勝劉秀,至少是勢均力敵,而廟算料敵更是出神入化,劉秀拍馬不及了!”
昆陽之戰,劉秀的事蹟固然可謂英勇豪邁,但第五倫在寫給竇融信上,對那顆隕石的預測,則可稱之為“神蹟”了!
這也是當初竇融在降漢、歸魏上,毫不猶豫做出選擇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劉文叔已是人中龍鳳英傑,那第五倫身上,則更有一種神秘的“天命”在隱隱發光,讓他能以“鄉里之士”一躍成了九五之尊,並在大爭之世裡,幾乎穩操勝券。
竇融一邊令人再將最新情況稟報第五倫,同時預測,兩到三天後,劉秀便將抵達靈璧,但等待他們的,不是毫無防備的鬆懈糧倉,而是枕戈待旦的戰士!
“更何況,陛下早已算好了一切,一旦劉秀心存僥倖,來擊靈璧欲解彭城之困,其側後方,便將遭到彭城、下邳兩路魏軍襲擊!”
在大局觀上,竇融比耿弇至少要高出十個蓋延來,他很清楚第五倫在這場徐淮之戰中,究竟想打出怎樣的結果。
這場戰爭不在於攻城略地多快,而在於能否殲敵有生力量!
岑彭已在荊襄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