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習慣了這顏色,寧可蒙著它下黃泉,不想換色了!”
第五倫瞭然,嘆道:“當年河內初見,予便知王顏卿心如金石。”
“今日一見,君心堅依舊,不愧是綠林老將,殘漢砥柱啊。”
他一揮手,讓人將王常帶出去:“送王常將軍上路!遂其心願,以漢旗隨葬!”
王常彎腰長拜,以表感謝,旋即慷慨而出!
第五倫指著王常背影,對帳內諸人說道:“先是賈復死戰,再是王常赴難,劉秀之得人,不亞於予。”
他之所以想要招降王常,是因為經此一戰,漢軍主力泰半覆滅、被俘,足足有三四萬人,逃走的那一半,也將在西涼騎、三河騎追擊下損失慘重。
更別說,小耿已經摸到江陵以北,就等著攔截敗兵呢!
戰爭幾乎算得結束了,未來需要考慮的,是迅速橫掃江漢,進而取得淮南,這就需要一根“馬骨”,方便第五倫傳檄而定,減少損失。
但第五倫這邊沒幾個夠分量的漢軍降將,如今王常不肯降服,第五倫心裡估量了一番,大概只能利用那個獻出冥厄三關的“平越將軍”龐萌,還有前幾天投奔的老熟人,故更始政權諸侯李軼了……
但這倆,作為馬骨還不夠格,第五倫想到一個最合適的人選。
“李通,李次元。”
他傳詔道:“邳彤等將冀州兵,因沿途大雨失期,回去告訴他,不必到當陽來了,直接拐個彎,帶上李軼去隨縣。李通與吳將堅鐔在此負隅頑抗,李軼或可說降其兄,入秋前,予要見到李通……”
“或是李通的頭顱!”
大勝之後,魏軍現在是全線南壓,迫近江陵,勢要席捲荊北,而第五倫心裡最記掛的,自然還是劉秀,丹陽兵敗退後,賈復拼命護得劉秀突圍,倒也順利過了當陽河南遁,只是沿途騎兵追擊、小耿攔截,秀兒,能安然到達江邊嗎?
“陛下希望劉秀死麼?”朱弟曾私下如此問,第五倫一笑了之,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
第五倫既希望劉秀就此喪命,讓天下紛爭早日劃上句號。
但又覺得,雖然“位面之子”終究還是被“穿越者”打敗,但他的故事,或許不該如此草草結束……
這種糾結一直持續到數日後,第五倫大軍推進至江陵、郢縣時,車騎大將軍耿弇回來報捷:配合西涼騎、幷州騎、三河騎,小耿手下的幽州突騎,一共斬殺向南潰逃的漢軍萬餘人,俘虜亦有近萬,最後只剩不到兩萬漢兵,逃到江陵各處州口,坐上了在此接應的鄧禹舟師船舶……
小耿一併送來的,還有個沉甸甸的木函,滲著暗紅色的血跡。
木函被一雙雙手傳遞,送到第五倫案前,而當這木函開啟,幾隻蒼蠅飛出,一股難聞的氣味撲面而來,第五倫用袖子遮住鼻孔,湊近端詳首級,竟暗暗鬆了口氣……
不是劉秀,這人他不認識。
經過信使解釋,又令俘虜指認,才搞清楚這位嘴裡還含著顆檳榔的腦袋,究竟何許人也。
“此乃當陽河驅象兵者,揚武將軍馬成。”
……
六月底,第五倫乘勝南進之際,浩瀚的大江之上,有一人正佇立船尾,定定地望著越來越遠的江北,眼中再無戰場上的意氣風發。
劉秀從震天動地的炮聲後,就神情恍惚,甚至不太記得自己是怎麼逃離戰場的,只記得賈復捂著流血的肚腸,聲嘶力竭地讓他快走。
只記得原本被魏軍打得節節敗退的王常,卻忽然迸發出勇氣,纏住兩倍於己的敵人,讓劉秀在親衛護送下渡當陽河,馮異的右軍敗退,正好接應上撤退的皇帝。
而就在他們倉皇南撤時,多達兩萬的漢兵遭到敵騎追擊殺戮,再也望不到長江。
眼看江陵將近,鄧禹等及時在此接應,但魏將耿伯昭殺到,為了掩護劉秀,已經失去象兵的揚武將軍馬成,毅然回首力阻魏騎,生死不知……
等匆匆退入江陵,城中又爆發了動亂,江陵士人見漢敗魏勝,連夜繡五色旗反正,這導致數千漢兵坐困城內,只有萬把人逃到了舟船上,擺脫了被俘的危險。
當初劉秀傾國之力,帶著十萬人北上鏖戰,如今水陸相加,歸來者竟不過兩萬。
這讓劉秀悲痛欲絕,想到犧牲的將士,看著腳下川流不息的大江,後悔和悲憤湧上心頭,竟恨不得一頭栽到江水中!
但劉秀終於沒有踏出這一步,回過頭,他見到了一雙關切的眼睛,卻是上船後,與劉秀寸步不離的馮異,這也是最懂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