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3章 肉食者,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等處各有數匱。至於長樂御府、中御府及都內、平準帑藏錢、帛、珠玉財物也還有剩餘。
這些財物是十餘年五均六筦中央窮地方之奉所得,輕易不動用,直到大司空王邑出征,王莽才被迫取用部分。如今又讓人按照每位來自魏地計程車吏賜四千錢的標準,再撥四千萬,三千二百予士卒,剩下八百萬錢,則給第五倫麾下官吏。
至於第五倫本人?北闕甲第那套大房子還不夠麼?
雖然王莽的制錢已在關東幾成廢物,但在關中仍堅持要百姓使用,給軍隊的犒賞,給官吏的俸祿仍是此物,貶值之後,只聊勝於無,出了關後,持千錢竟買不到一石糧食,帶在身上徒增加負擔罷了。第五倫麾下有人還開玩笑說,不如將錢串起來掛在衣裳外,就當是甲了。
但在上報時,自然變成了:“維新公及士卒喜不勝收,拜謝陛下厚賜!”
而另一位時常向王莽稟報的,便是籌備婚禮事宜的大長秋張邯。
“陛下所賜杜陵史氏聘禮,不應比前漢少。”
這是張邯的建議,畢竟這趟立後,便是王莽為了示天下人自己安然,還有心思續絃而為之,得叫常安、關中百姓覺得,一切仍在皇帝掌控之中,排場當然不能落下。
“漢惠帝納皇后張氏的舊例,彩禮就有黃金二萬斤。”張邯有眼色,聽說黃皇室主拒絕出席婚慶,沒提漢平帝聘後時的事。
王莽想了想後:“便按照吉數,加為兩萬五千斤。”
這就相當於兩億五千萬錢了,考慮到黃金不變而銅錢貶值,只怕還更多。
平素在宮裡怎麼省吃儉用長裙改短裙,這場大婚是為了沖喜,振奮人心而為,怎麼能讓人看出王朝末相來呢?還是得辦,且要大操大辦!
“昔日孝平聘吾女為後,彩錢兩萬萬,予只收了四千萬。”
王莽還指望,自己的“丈人行”史氏收到暗示後,能發揚自己當年的作風,只拿零頭,退回大錢,如今方能給朝廷省一點。
但無論如何,這場大婚的用錢,都遠超為了挽救新室滅亡派出的大軍花費。
當然,這其中一部分錢,王莽是專門拿出來“做好事”的。
“入夏以來,惟民睏乏,雖開諸倉以賑贍之,猶恐未足,值此新室大喜之時,於常安諸城門處置粥棚,出上林所畜犧牲,賜黔首每裡五石米,一彘一羊,以使關中大酺五日!”
但在此期間,王莽卻聽一個嘴碎的小黃門說,陛下的大酺已經宣佈下去了,然而城內外依然饑饉,百姓不慶。
王莽遂召來負責此事的中黃門王業,質問於他,王業卻令人持著市上所買的梁飯肉羹進奉:“陛下,此乃虛妄之言,自陛下詔令下達後,不論城內外,皆食此物!關中人均與天子同賀!”
王莽上一次出宮,還是探望劉歆,至於出城,已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
他沒有深究,以為當真如此,也希望當真如此!這樣一來,匆匆續絃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作為心懷天下的聖天子,王莽的恩賜當然不會僅限於京城戶口的眾人,連流民也要關心。
“城外的流民呢,亦有衣褐吃食?”
中黃門王業請皇帝放心,如今朝廷上下齊心協力,在為皇帝盡力。
“雖無肉糜,然皆食黃粥,飽暖終日,鹹頌陛下之仁也!”
……
外頭的情形究竟如何,若是王莽有心,若是王莽決定不再自我欺騙,只需在不知會官吏們的情況下,忽然起駕出宮,親自走在泥土中、里巷內,一看便知真假。
王之蔽甚矣,這些情形他看不到聽不見,但近日奉第五倫之命,多次在常安附近熟悉路線的張魚、朱弟卻看得一清二楚。
這二人當年是第五倫在家族的小煤窯附近撿到的孤兒,或是被父母拋棄,或在涇水鬧災時離散,如今都長成了弱冠少年。
張魚曬得黑似炭頭,他常年跟著第五倫在外跑,去過新秦中,到過魏地,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見識廣博,且開得一手好車,為人機敏。
而朱弟則略白些,他年紀稍小,這些年被留在臨渠鄉,安插在義學裡,和一群第一到第八的孩子一起上學,是為數不多的外姓人,卻也最為刻苦好學。在學了數術後,朱弟常協助第四鹹算賬,往來臨渠鄉與常安,對本地十分熟悉。
二人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仍以兄弟相稱。
數日往來後,他們見得最多的,便是百姓們飢餓的面孔。
渭橋以北是一個又一個雜亂的難民營,紮根在里閭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