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1章 兵諫,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就難怪他每每發兵外徵,都得任命兩位秩階相匹的將軍相互膈應。
於是兵諫者就面臨尷尬情形,能在城內參與政變的,只有一個五官中郎將、衛將軍,而且這畢竟是對皇帝亮刃,底下計程車卒不一定會聽命,王莽依然有不少擁護者,宮中禁中不一定拿得下來。
至於北軍,他們幾人根本插不上手,董忠名為大司馬,全國最高軍事統帥,實際上卻是個空架子,管管徵兵後勤罷了。要他帶著這被王邑挑剩的幾萬壯丁去跟裝備精良的北軍打,董忠不認為自己有那本事。
於是他們就需要一位“能征善戰”者入朝來協助,遂有了王涉力勸王莽調第五倫回來之事。
那你們可找錯人了!
前因後果算是弄明白了,但第五倫哭笑不得。現在北軍八校中,虎賁、胡騎已隨大司空王邑東去,還剩下六校,不到三萬人,但依然是兵諫路上的絆腳石,如何對付他們,董忠等人可有打算了?
“待到維新公軍成之日……”董忠提出了自己的計劃:“邀請陛下來新豐檢閱,屆時忽然發動兵變,挾持天子,再遣人收繳北軍各校符節,而國師公、衛將軍則控制城中、宮禁,如此大事可成也!”
第五倫忍著罵人的衝動,宮裡的是蟲豸,汝等也是蟲豸啊!這種主意也能想得出來,雖然王莽數年前豬突豨勇擊匈奴時確實光臨鴻門,然而形勢變了,以他的謹慎,連王邑的大軍出征都只召入城中相送,又豈會自己送上門來?
“此事不妥。”第五倫搖頭,結果董忠告訴他,國師公劉歆也認為皇帝絕不會上當,而他們在宮禁中也沒有挾持的機會……
所以,只能指望第五倫硬槓北軍了嘍。
董忠對第五倫頗為溢美:“北軍早不復昔日之勇,徵西域、擊匈奴、攻句町,北軍多曾參與,但亦是屢戰屢敗,老卒傷殘頗多,如今多是近幾年來新兵,想來以維新公將兵,定能輕易破之。”
世上哪有那麼容易的事,練了幾年的常備軍,就算再腐朽,加上甲兵齊備,與自己麾下這幾萬乞丐相比,也是精銳啊。
這政變也太兒戲了,第五倫忍住立刻上書舉報這三人的衝動,得再榨取一番價值。
他遂肅然道:“以我一軍敵六營,恐怕不敵,還望大司馬與我一同向陛下上書,證明壯丁散漫難練,軍眾士氣不振,只能勉強成軍。需要一支北軍加入,一來提振士氣,二來前隊平闊,我軍相對於綠林,優勢便是騎兵。”
第五倫已經想好他需要哪一支了:“最好是……越騎營!”
“為何是越騎?”
第五倫道:“越騎營校尉成重,先前曾與我同去新都,護送皇子北歸。”
因為籍了那一趟差事的功,成重得以升官,如今也做了一營校尉。
董忠大喜:“維新公有把握說服成重加入?”
當然能,第五倫笑道:“一旦越騎與我合兵,彼輩數量不過三千,四萬人包圍一裹挾,縱是言語不能說服成重,用刀兵也能勸服他!”
但只能要一支,畢竟連大司空的主力,王莽都只捨得給兩營,若是要的太多,他就要起疑心了。
若能將裹挾越騎營,那彼消此漲,就只剩下五個營需要對付了。
對他們而言,還有一件利好之事,北軍是在城外分散立營,所處位置不同!
大司馬董忠總算發揮了點作用,他對各校的分佈如數家珍:“陛下近年擴招了北軍,中壘營在常安城西建章宮旁,是為北軍主營,人數五千。”
“射聲營人數六千,且一分為三,佈置在城北西、中、東三座渭橋之上,以備渭北。”
“步兵營人數最眾,人數七千,守備城東灞上。”
“長水營亦是胡騎,人數兩千,駐昆明池宣曲宮,在常安西南。”
“屯騎人數三千,與越騎一同在城南,駐下杜。”
北軍諸校是常安外圍武備,從漢初起就是中央軍,他們的向背,決定了歷次政變,諸如列侯誅呂,巫蠱之禍的勝敗。
所以王莽才會將這五校牢牢攢在真正的心腹手中,總體歸寧始將軍史諶統轄,聽說這位史將軍,很快就要變成皇帝的丈人行,雖然他的年紀,足足能給王莽當兒子……
雖說有望借大司馬董忠之手搞定越騎營,雖說他們信誓旦旦,表示一旦舉事,劉歆和衛將軍王涉便能在城裡響應,順便幫第五倫保護好其祖父。
但第五倫從始至終,就沒指望過他們,凡事還是靠自己人去做,才穩妥。
董忠見第五倫還在摸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