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部分,鐵血三國,夢幻天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使後人難以進行仿製。指南車失傳後,後人的製造等於再度發明。宋朝時,著名儀器專家燕肅於公元1027年,吳德仁於公元11O7年又先後重新制造了指南車。《宋史》對他們的製造方法和指南車的內部結構作了比較詳細、明確的記載,根據此書人們知道了歷代指南車的大致結構。解放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歷史文獻複製了指南車的模型,陳列在中國通史展覽廳,在參觀歷史博物館時就可以看到。根據文獻記載和今人的研究,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致如下:指南車有兩個直徑為6尺的輪子,兩輪之間的間距也是6尺,每一車輪的內側都有一個帶24個齒的小齒輪;車中有一個帶48個齒的大平輪,輪中堅一立軸,軸上有一本人;在大平輪和車輪邊的小齒輪的上端有一小平輪,小平輪由一根繩索透過滑輪和車轅的後端相連。當車直行時,車轅的前端和後端方向沒有變化,兩邊的小平輪懸在大平輪和小齒輪的上端,大平輪不轉動,豎軸上面的小木人手指正南方不變。當車向左轉彎時,車轅前端向左,後端則向右偏,這樣系在車轅後端的繩索就會左緊而右松,右邊的小平輪就在鐵墜子的重力作用下沉,嵌人車上的大平輪和輪內側的小齒輪中間,與二者的齒輪互相咬合;如果轉子向左轉了90度,車子的右輪就會向左轉90度,同時向前轉動半周,輪側的小齒輪則向前轉動12齒(半周),小齒輪帶動小平輪相應向左轉12齒,小平輪則帶動大平輪向右(相反方向)同樣轉動12齒,轉動的角度恰好為90度,大平輪豎軸上的木人同樣向右轉動90度,抵消車子的左轉,使木人始終保持指向南方,指南車設計的關鍵是大平輪和小平輪的自動離合。這種巧妙的設計代表了我國古代機械設計和製造的高超技藝。

馬鈞製造的另一種有名機械是用於農業灌溉用的翻車,這是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我國在東漢以前的主要提水工具有兩種,一是桔槔,一種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應用,它的結構為: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墜個石塊。當桶向上提水的時候,由於運用了槓桿和墜石的作用,比較省力和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深水井。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隻能間隔地由低處向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因此效率比較低,也比較費力。馬鈞住在京城洛陽的時候,看到城裡有一片地可以種菜,但是因為地勢比較高,難以解決引水灌溉問題,為此馬鈞經過查閱古書,深入研究古代的灌溉工具,經過不斷試驗、探索,設計製造了一種新的灌溉機械……翻車。

據史書記載,在馬鈞以前的大半個世紀,東漢的畢嵐曾經制造過一種翻車,但這種翻車是用來取河水噴灑道路的,能否用於灌溉,史書沒有記載。而馬鈞所造的翻車則是可以直接用於農業排灌,它結構精巧方便,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其它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出現以後,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迅速得到推廣,並沿用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在我國一些地區仍然可以見到。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翻車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提水工具。後來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改造、更新,又出現了以畜力、水力、風力等作為動力的牛轉翻車、風轉翻車和水轉翻車,它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作用。

馬鈞製造的翻車,因為當時缺乏詳細記載,具體構造已經不得而知。元朝王禎《農書》中有關於翻車的明確記述,並繪有翻車圖;清代麟慶所著《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結構。由以上兩書我們可知翻車大致結構為:車身用三塊木板拼成矩形長槽,長槽長約2丈,寬約4到7寸,高約1尺;在長槽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大的齒輪軸作主動軸,主動軸較長,兩端各安四個擁木作為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小的齒輪軸,兩個齒輪軸之間裝上龍骨葉板作的木鏈條,木鏈條上拴上串板,穿過長槽。使用時,使木槽斜置在水邊,小輪軸一端浸入水中,人站在架子上,踏動拐木,帶動大輪軸,串板就會在槽中刮水而上,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端返回水中。這樣就可以把水從低處送到高處,實現連續灌溉。

馬鈞製造翻車不久,有人給魏明帝進獻了一種叫"百戲"的木製模型(相當於現在的木偶)。這個模型造型精美、設計巧妙,可惜已經不能活動。魏明帝就問馬鈞,能不能想法讓他活動起來,並且要比以前更加巧妙,馬鈞很有信心地答道:"可以"。於是魏明帝就讓馬鈞對&quo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