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四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小閣老,三戒大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熟悉農事,而且最關鍵是真心想要好好學農,能吃苦,肯動腦子。這讓馬一龍老懷甚慰,感覺比教那些不情不願的酸子快樂多了。

這一年下來,他已經培養出兩批兩百名合格的農技員。又留下二十個畢業生任教,如今有三百多名學員同時在校。

眾人進去大門,便見一塊丈許高,潔白如雪的昆石上,寫著‘解生民之多艱’六個遒勁的大字,正是孟河先生馬一龍的手筆。

“這讀書人,不管幹什麼都不能忘了百姓。”趙昊笑著教導兩個弟子一句,問前來迎接的史繼志道:“孟河先生呢?”

“在給農技員上課呢。”史繼志是農學院的常務副校長,他老師年紀大了,操不了那麼多心,所以學院的大事小情都得他操持。

“走,瞧瞧去。”趙昊笑道。

“公子這邊請。”史繼志便帶著趙昊穿過工字型的教舍。教舍中有農技員在上課,教授他們是去年留校的畢業生。在趙昊創辦的一系列學校中,‘以老帶新’是很普遍的現象,不然上哪找那麼多老師去?

只能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了,想要從粗到精,培養出合格的教師隊伍,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穿過教舍後,眼前便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農田,地頭插著一塊塊小牌牌,上頭寫著不同的班級學號和人名。

史繼志告訴趙昊,這是學員們的學田。秉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馬一龍給每個學員分半畝田,從整地育苗開始,手把手教他們如何科學種田。等到學員們親手完 成收穫,顆粒歸倉後,畢業的時候也就到了。

整個耕種過程中,馬一龍會不厭其煩的教導他們,如何插秧、如何除草除蟲,施肥灌排水,傾注了極大的心血。

“教學之餘,老師還在自己的試驗田裡,吸取各家之長,不斷改進農藝。”史繼志笑著對趙昊道:“不過所有人加起來,也比不上公子一人對老師的啟發大。”

“哎,別這麼說,我都是姑妄言之的。”趙昊謙虛的擺擺手。

“可沒瞎說。”史繼志指著地裡的稻秧道:“今年倒春寒,氣溫遲遲不達標,要不是用了公子的煙黑育苗法,早稻肯定就耽誤了。”

“管用就好,管用就好。”趙公子笑著點點頭,所謂煙黑育苗法,其實就是在馬一龍育苗的地窖裡,鋪上厚厚的一層煙囪灰。

白天黑色吸熱,晚上灰層保溫,能讓土壤的溫度提高好幾度,還能給秧苗提供養分,自然不耽誤農時。在後世,地膜普及以前,農村都是用這法子育苗的。

兩人說著話,來到了馬一龍授課的地方——農田中的一串池塘旁邊。

學員們手裡拿著筆記本,圍在馬一龍身邊,聽老先生聲音洪亮道:

“桑基魚塘不是什麼新鮮法子,湖州那邊用了不知多少年,已經非常成熟了,尤其適合你們農場集體生產。回去把窪地挖深成為池塘,挖出的泥在水塘的四周堆成高基,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養蠶,蠶蛹蠶沙餵魚。魚塘中的淤泥又可用來肥桑,如此迴圈往復,兩利俱全,可十倍禾稼。”

學員們一聽眼就亮了,他們的收入是跟農場的收入掛鉤的,如此神奇的技術豈能不學?

“要想實現良性的迴圈,獲得最高的效益,也沒那麼容易。一般,塘和基的比例在六比四到七比三之間,但經過老夫的摸索,其實最好得比例是五比五,塘要挖成這樣的長方形,六到十口蜈蚣狀相連……”

仲春時節的風暖洋洋。趙昊便帶著倆弟子,和史繼志靜靜的旁聽,馬一龍講解桑基魚塘的高產訣竅。

老先生掰開揉碎了講,如數家珍,傾囊相授。講到要緊處,直接彎下腰,抓起一碰黑黝黝、溼乎乎的肥土,向這些跟他們沒什麼利益關係的農技員們,講解如何判斷土質,改土保肥……

趙昊忽然眼角有些溼潤,若是不知道孟河先生何許人也,又有誰能將這位挽著褲腿,戴著草帽,面板如樹皮般粗糙的老農,跟一位曾經的翰林聯絡起來呢?

說起來,馬一龍可是跟張居正同期的庶吉士,張偶像已經是位高權重的堂堂大學士,孟河先生卻返璞歸真務起了農。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位到底誰更偉大一些呢?

ps.才寫了一章,再寫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隋唐群英傳:最全隋唐演義

王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