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部分,中國知青史,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安置的方式(6)
到國營農墾系統的知識青年中,有60萬人是跨省、區安置到邊遠地區國營農場和生產建設兵團的。他們主要來自京、津、滬三大城市和浙江、四川兩省。跨省安置的走向基本上依照“###”前的舊軌而因時因事有所變通:北京青年12萬人,大部分到黑龍江墾區,少部分到內蒙古墾區;上海青年27萬人,其中12萬人到黑龍江墾區,近10萬人到新疆墾區,4萬人到雲南墾區;天津青年8萬人,半數以上到黑龍江墾區,其餘主要到內蒙古和甘肅農場;浙江青年4萬人,大部分到黑龍江墾區;四川青年4萬人,絕大多數到雲南墾區《當代中國的農墾事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頁。個別數字不準確。如上海市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為9�7萬人,書中卻說有8萬人。。
60年代後期,全國大部分省、區相繼以國營農場為基礎,組建了一大批生產建設兵團或農建師,劃歸各大軍區或省軍區領導。生產建設兵團是帶有軍隊編制特點的大型國營企業,內部保持著軍隊師、團、營、連的建制和與之相關的政治工作機構和制度。由於“###”期間進入國營農場系統的知識青年近半數被安置在生產建設兵團,遂使這種組織形式與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形成不解之緣。
生產建設兵團體制肇建於50年代初。1954年,經###中央批准,組建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以平戰結合、寓兵於農,“屯墾戍邊”為宗旨,實行以農為主,多種經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