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千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九十七章人情(6k+),醫律,吳千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些不悅的,金子的專長是什麼,英宗清楚,龍廷軒更清楚。他請金子幫忙,難不成還要對太后的遺體進行檢驗不成?那是對太后的褻瀆,英宗絕對不允許。
金子見狀,便直言自己不敢不敬太后。她說自己略懂岐黃之術,若是能看看太醫給太后診治的醫案,或許能推斷出引起太后娘娘急症的死因。
英宗有些驚訝,這也是仵作能做到的事情麼?
不過他更關心的是為何太后的病會起得這麼兇猛,又去的那麼快,沉吟一息後,便允了金子的要求。
福公公將太醫院記錄的有關於蕭太后的醫案送了過來。
金子施了禮之後,便去了偏殿檢視醫案資料。
蕭太后上次感染風寒,是在五月底,那時候張院使是給她開了疏解外邪為主的湯藥。
醫案上有記錄用藥,金子看了一眼,那藥方用來治療外感風寒。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張院使的用藥很講究,他用了藿香疏表,一枝黃花瀉熱而兼辛散。加了防風和荊芥,以助疏解外邪。
金子對照著蕭太后的服藥次數。發現她僅喝了兩天湯藥,便停了。
而後六月初十,她又宣了張院使看病,開了治療情志不舒的逍遙散,吃了一天,第二天早起不適,出現痰湧不下之症。
金子覺得不是逍遙散引發熱毒發作的,而是蕭太后五月底的那場風寒並未斷根所引起的。
張院使開的湯藥有瀉熱功效。本來多喝幾付是有些用處的,可以瀉除體內一部分伺伏已久的熾熱,可蕭太后卻未按照醫囑,只喝了兩天便停了藥,體內風寒病邪未愈,才剛剛被壓下去的熱毒又起了抗藥作用,發作起來便如同衝破堤壩的洪水一般,既猛且急!
金子將自己的觀點用紙筆記錄好,又請福公公去太醫院那般調來蕭太后去年的醫案。蕭太后體內的熱毒之所以這麼熾烈,應該是經過了秋冬的醞釀。春初沒有爆發,春末積聚的毒素便更甚了。金子要確定去年春季的時候,蕭太后是否有過風寒發熱等疾病。
福公公去正殿請示了英宗。英宗允了,他才出了養心殿,去太醫院取蕭太后的醫案過來。
在福公公來之前,金子已經將喉痺症的症狀羅列清楚了。
從潛伏期到爆發,症狀的闡述,一一解釋分明,所用言辭通俗易懂,非醫者亦能看懂這其中的醫理。
福公公捧著醫案,在入側殿之前輕聲喚了一聲金娘子。這才躬身將醫案奉上去。
“有勞福公公了!”金子抬頭,笑意和煦。
福公公忙回道:“金娘子客氣了。”
他細長的眸子掃了一眼几案上的白紙黑字。心中暗歎金子的字型俊逸秀美,又欽佩她的博學多才。
在他的認知裡。仵作這一職業,低賤猶如塵埃,可金娘子完全打破了他對傳統仵作的認知和這一職業的理解。想起這小小女子能得逍遙王青眼,能得端肅親王世子的愛慕,憑藉的不僅僅是出色的容貌,還有卓爾不凡的技藝。
他悄然退至一旁。
金子仔細的看了從去年春初到冬末太醫院關於蕭太后病案的記錄,果真有了發現。
蕭太后在去年夏天的時候,有過一次外感風熱,當初也是張院使看的病,開了藿香、一枝黃花、板藍根、甘草、黃芩和淡豆豉,這個藥方開的很不錯,以疏解外邪為主症,併兼用了化溼、消食和消暑來治療的。
一枝黃花和板藍根是苦寒之物,用乾草來調和,可以減少藥的寒性,板藍根能清熱解表,涼血解毒。
若是蕭太后能按照太醫開的方子好好喝藥,應該不至於導致上夏風熱邪毒滯伏體內。大略又是喝了兩三付湯藥後又私自停藥的緣故。
金子嘆了一息,不過也能理解一二。中藥難喝,沒有現代的成藥來得方便,小時候在家中也常聽爸爸唸叨,說病人自以為是,只喝了幾付藥就私自停藥,以為病好了,可到底沒有完全根除,往往導致了後期的復發。
將對應的時間寫好後,金子起身,理了理衣裙,將宣紙上的墨跡吹乾,跟著福公公去了正殿見英宗。
英宗雖在孝中,但國事朝政卻是不能荒廢的,金子進去的時候,英宗正倚在案几邊上批閱著奏章。
“陛下......”福公公輕喚了一句。
英宗抬眼看過來,示意進去上前。
金子將整理好的記錄呈交給英宗,一面道:“太后娘娘乃是喉痺症發作,太醫的醫案中有記錄娘娘病發時的情況,兒正好識得此症。”
金子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