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戰神粟裕,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
原來槍比劍更厲害!
馮驥才在小說《神鞭》中,描寫了一個會用辮子格鬥的天津好漢傻二,被稱為“神鞭”。他後來發現洋人的洋槍威猛,就毅然割去辮子,並練出了雙手使槍、百分百中的絕活,為此還留下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卻留著不論嘛新玩意兒,都能玩到家。”
武俠也得隨時代進步哇,只要“神”還留著。
19歲那年,粟裕終於得到了一支真正的槍。此前,他是湖南省立第二師範的學生,為了迎接北伐軍的到來,幾個同學合著湊錢買了一支駁殼槍和兩百發子彈。
第二年,也就是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分裂,粟裕和一些同學投向武漢,加入了中共控制的第24師教導隊。
粟裕不是軍校科班出身,他所受的軍事訓練,即從教導隊開始。
一到教導隊,教官就向這些學生兵發問:“艱苦和死亡相比,哪一個更難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回答:“死亡更難受。”
教官立即糾正:“不對,艱苦比死亡更難受!”
接下來,教官的一番訓導給粟裕留下了深刻印象:“死亡只是一瞬間的事,而艱苦卻是長期的、時刻都會遇到的。如果你們能夠戰勝艱苦,那麼還有什麼不可戰勝的呢?”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武俠小說裡吃個丹藥就能功力大長那麼輕鬆,只有一輪又一輪艱苦的打磨。
第24師師長是北伐名將葉挺。某次作戰,因兵力懸殊,士兵紛紛退卻,葉挺的參謀長親自督戰,仍無濟於事。這時突然傳來訊息:“葉挺師長來了!”
眾人立即止步,轉身向敵軍發起衝鋒。一個營長原先只是受了點輕傷,正哼哼唧唧地要下來,一聽葉挺來了,趕緊跳下擔架去打仗。
葉挺督軍練兵,就一個字:嚴。
一般軍隊是“三操兩講”,教導隊加量加價,為“四操三講”,即每天要多出一次操,多上一堂課。學生兵的軍事動作稍不合乎要求,便被勒令重做十幾次,為了達到標準,一排、一連的人常常要連續重複做一個動作,直到隊伍整齊劃一為止。
緊張的生活節奏把吃飯時間都包括了進去,吃個飯,必須要狼吞虎嚥才行,否則就來不及。有時教官還會故意在飯中摻入頭髮和沙子,你要是皺著眉頭挑挑揀揀,那就別想吃飽了。
粟裕參加教導隊的軍訓統共不過一兩個月,但作為入門,已經夠了。要知道,黃埔軍校受訓也很短,實打實的訓練時間不過才3個月。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到戰場上去繼續練習吧。
第3節。
青年戰術家
教官所說的艱苦,可不單是指訓練。
粟裕隨教導隊參加了南昌起義,並擔任警衛隊班長,主要負責保護後勤物資。南昌起義後,起義軍南下廣東,警衛隊一人背30公斤輜重,還得人盯人地照看挑槍民夫。這些民夫隨時有逃逸的可能,人一走,就把槍扔下來,結果沿途丟棄了不少武器彈藥。
到了廣東,一場仗沒打好,撤退過於慌張,好不容易籌集到的冬衣、物資、軍餉又大部分被扔掉了,粟裕心疼得直跺腳。
就在這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挫折過程中,粟裕第一次中了招。一顆子彈從頭部穿過,人馬上就倒在地上動彈不得。
排長一看,腦袋都中槍了,肯定沒得救,便說了句:“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
卸下他的駁殼槍就走了。
粟裕心裡很明白,這時候全得靠自己。當他稍能活動時,便掙扎著在路上爬行,終於以驚人的毅力追上了部隊。
南昌起義、廣州起義,都一個接一個失敗了,那是起義軍最艱苦的一個階段。葉挺流亡歐洲,黃埔出身的林彪慨嘆:“隊伍不行了,碰不得(敵人),一碰就垮。”
林彪時任連長,本來已經離隊,只是各個要隘都有民團把守,出不去,才被迫於當夜返回部隊。
這個時候,率隊的朱德顯示了遠見,他說:“蔣桂戰爭一定要爆發,蔣馮戰爭也一定要爆發。”
蔣桂戰爭是蔣介石與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鬥,蔣馮戰爭是蔣介石與馮玉祥鬥,原先這些人合一塊兒,以革命的名義,和被視為軍閥的北洋幹仗。那時節,大家都把北洋當妖怪,個個搶著拿投名狀,只是讓人料想不到的是,後來他們自己也一個個成了妖怪。
在軍閥的譜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