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8部分,官居一品,一半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由感嘆起嘉靖真是生不逢時,要是晚生個二百年,還有幸當皇帝的話,可比現在厲害多了——浩浩蕩蕩的十下江南,也沒人敢管他,史書上還得美其名曰,促進民族團結。
唉,誰讓你生在萬惡的大明呢?沈默同情的搖搖頭,繼續往前奏。
“你這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張居正跟在後面道:“這樣可不好吧。”
“既然不關我事兒,幹嘛還要瞎忙活?”沈默聳聳肩膀道:“昨天煨的牛蹄筋,現在回去吃,火候剛剛好。”
“吃牛不好吧?”張居正道。
“你可以告我呀。”沈默無所謂道。
“唉,我倒想告,可是衙門不開門,”張居正緊緊跟上道:“我牙口不太好,能不能煮的再爛點?”
“不能,”沈默搖頭道:“我的蹄筋我做主……”兩人說著話,消失在徐階家的巷尾處。
在徐階和幾位大人的大力安撫下,官員們終於勉強答應不再上書,但也不知是巧合,還是真有天意,自打嘉靖放出風來,說要南巡開始,北京城的天空就一直陰沉沉的沒出過太陽,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讓人恍若置身地府一般;更邪乎的是,西苑南海子的湖水暴漲,湧起四尺有餘,還衝垮了一座橋,重又引得議論四起。
官員們議論的焦點,已經從這次該花多少錢,變成了這次出巡有多麼的兇險了……就連那鼓動皇帝出巡的方士熊顯,都被拿來說事兒,熊顯兇險,兇險熊顯,看,多不吉利!
便真有人信了這種說法,御林軍都指揮僉事張英決定以死勸諫皇帝,遂揹著個沉重的包袱,坦胸露乳,懷利刃於腰腹,突然出現在皇帝的精舍外,跪在蹕道上放聲大哭道:“變徵率生,駕出必不利!”說著,將諫疏往地上一擱,便用利刃自刺其胸,登時血流滿地。
大漢將軍們趕緊奪下他的武器,把他五花大綁起來,然後把他背上的包袱開啟,卻見裡面只是一包黃土。問他是幹什麼用的,張英用最後的力氣道:“恐汙帝廷,灑土掩血耳……”說罷嚥氣而死。
嘉靖知道了,不禁讚道:‘義士也!’命其長子入替,值守宮掖。但張英的鮮血,並沒有讓皇帝改變主意,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十六,皇帝正式下旨,於二月南巡。
第六六四章 淮安知府
皇帝南巡,乃國之大事,那真是萬乘出動,天下勞擾,有太多的準備工作要做,百官雖然被淫威震懾,敢怒不敢言,但想讓他們心甘情願的配合,也是不可能的。
幸虧有袁煒的全情投入,雖然朝中沸反盈天,他卻意堅志定,認定了這是樹立地位,跟徐階抗衡的關鍵一役,不管別人怎麼說,都對嘉靖南巡一事,任聽聖意自裁、唯諾奉行,絕無半點異議,甚至比皇帝想得還周全,提了許多建設性意見,被嘉靖倚為臂助,將一應籌備工作盡數託付。
嘉靖見他為了維護自己,不惜與百官對立。感動之餘也十分好奇,問他為何如此順從,甚至不顧一切的奮往直前。袁煒感慨道:“南巡之舉雖出自聖意,但是一時人情洶洶,紛紛反對,臣只不過秉承上意,用心辦差,便被同僚歸咎為罪人。臣愈是盡忠,便越發狼狽……”
“這麼委屈,那就隨波逐流吧。”嘉靖淡淡道。
“臣已經欲避不能,只得奮往直前,旦夕扈從。”袁煒一臉慷慨道:“哪怕成為眾矢之的,也絕不有負聖君!”一番話,將自己代君受過的‘悲壯’,表達的淋漓盡致。
對於這種忠狗,嘉靖自然要大加提拔,親手書寫‘貞敬’二字賜予袁煒,並下旨其召見議事及諸般賞賜,皆與外戚勳臣、內閣首輔相同,地位與徐階比肩。
二月十二日,皇帝又宣佈了扈蹕的大臣名單,除了跟著充數的幾位國公、侯爺之外,從行大臣有內閣次輔袁煒,吏部尚書高拱、禮部尚書嚴訥、刑部尚書何賓、工部尚書胡植、左都御史劉燾,以及其他府、部、院、寺扈從官員,近二百人……這些人隨時可組成一套運轉良好的班子,取代北京城那副官僚體系。
南巡隊伍中。除了護衛和官員之外,另外有道士、方士二百餘人隨行,那熊顯自然在列,又有妃嬪、宮女、太監隨侍,胥吏、人役、廚役、樂工等甚眾,共計千餘人、以上所有人,都由‘總領南巡隨扈大臣’,全權負責各方面的安排。
而嘉靖選擇了袁煒,擔任這個至關重要的‘總領大臣’之職。這個任命看似合情合理……畢竟人家袁煒付出最多、也最上心,由他統籌也是應該的,但在百官看來,不啻于晴天霹靂、無比震驚!因為總管皇帝出巡,向來是內閣首輔的差事,現在徐階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