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3部分,官居一品,一半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和孝宗比的話,隆慶皇帝肯定跟最後一條沾不上邊,好在那是個人修養方面的,只關大臣的精神世界,卻無礙國事。但在其餘方面,他卻要比孝宗還符合臣子心中的明君形象……他比孝宗還要配合大臣們的要求,絕對不去幹預大臣們做事情,因為他知道,論吏治自己比不了高師傅、論軍事自己比不了沈師傅,論財政自己比不了張師傅……內閣和各部院已經可以把事情做的很好,就算離了自己也照樣轉。事實上,似乎人家也從沒指望過自己,那幹嘛還要為了那無謂的存在感,而事必親躬呢?累著自己還給大臣們添亂,標準的吃力不討好。

縱觀千年以來,估計隆慶一朝,是最接近古人追求的‘聖天子垂拱而治’的時代。所以有人說,隆慶皇帝只是運氣好,趕上大明朝人品爆發,一下子湧現出高拱、沈默、張居正、楊博、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潘季馴、海瑞、朱衡等數不清的優秀人才,群星的閃耀使大明在皇帝不理政事的情況下,依然相當健康的在前行。這種說法本身就建立在一個錯誤的理論基礎上——所謂九州萬邦繫於一人之身,好像皇帝不出力,國家就治理不好一樣。事實上,如果隆慶皇帝像沈默原本那個時代中的滿清皇帝那樣事必親躬,大臣們只有御前聽旨、奉旨辦事的份,怎麼可能有這些人才發揮的空間?也就沒有這麼多的人才了。

正是由於隆慶皇帝能對他信任的大臣不疑不猜,不設障礙,能讓他們放手辦事,給予他們持久穩定的倚重,才能為他的輔臣們有能有為地展布,提供出最理想的舞臺。

在隆慶登極之初,所面對的其實是經過正、嘉兩朝長期亂政以後,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形勢動盪已極,動亂因素潛滋暗長,且多已表面化。當時,河南、湖廣、山東、直隸等地,均連年大飢,甚至發生饑民賣兒鬻女、易妻而食的人間慘劇。究其原因,除了天災之外,更多的是人禍,實由於朝廷上下,大小各級衙門,由一些只知貪婪固寵、桀驁不馴的官棍當道。這些人久廁官場、利慾薰心,擅長於逢迎鑽營,素不以民瘼在心,既不畏公議,又不知廉恥,但以本人的宦況和財運作為處人辦事的權衡。

官府操之於這樣一群官棍之手,自然會搜刮過甚、官貪吏墨,作威作福、殃害庶民。堂皇法司,不過是金錢與權勢的特種交易場所,是維護權門豪戶既得利益的暴力機關,整套國家機器似一架絞肉機,以人民的骨血為唯一原料。亦因此,社會上的貧富分化懸殊,土地兼併嚴重,賦役負擔嚴重不均。更加以胡虜寇掠,邊方警報頻傳,真可謂內憂外患交相煎迫,大明朝的天下搖搖欲墜,大有崩解之兆。

如果一切不變,或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維持下去,隆慶朝的時局必將更趨惡化,全面性的危機必將大爆發。但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當此國勢危殆、民生多艱之時,總有些志圖挽回世運,勇敢任事、豪傑自許,願意獻身以任天下之重的救世之才橫空出世。本朝最傑出的代表,當屬高拱、沈默、張居正。他們雖然觀點立場不一,方法策略不同,但在敢於正視憂危,勤於分析形勢,勇於提出並貫徹執行,革弊趨利以扶危振頹的對策,熱切企望透過一系列的改革,以謀取政權的新生和民生的改善,則是一致的。他們堅信‘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功’,認為必須不墨守‘祖宗成法’,必須突破傳統觀念和體制規章的框架,必須務實而有針對性進行大興大改,有因有循、有革有化,才可能使國家擺脫困境,重新開拓出發展的道路。

所以從隆慶二年開始,由於殷切的社會需求和主觀條件的具備,大明朝便轟轟烈烈展開了一場由上而下、遍及全國,包括糾轉政風、整頓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改革人事制度和賦稅制度、加強邊防、興修水利、實施海運諸方面的重大改革運動。正如改革的主持人,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高拱的性格一樣,這場改革也是一開始便轟轟烈烈,勢不可擋,幾乎轉眼之間,便遍佈全國,內外開花,真真切切的推動了歷史那沉重而凝滯的腳步……

首先,在高拱的主持下,大力重新整理了吏治,將選官任官制度化、透明化,將對官員的考察日常化、規範化,對於不合格的官員全數裁汰,對於犯法的官員毫不留情,不許庸碌貪婪者濫竽充數,渾噩官場;強調嚴功罪以定遷黜,提倡以實心行實政,辦實事。不以科甲等級名次作為用人的主要標準,而是根據政績才能破格選用。

自隆慶二年起至今,高拱年年考察官員,裁汰不合格官員近千名,懲處貪墨腐敗之輩更是不計其數,使自正德以來,日益敗壞、似乎無可救藥的吏治大為扭轉。在他的破格提拔下,大批年輕有為、出身低微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