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74部分,官居一品,一半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咱們不說‘有國才有家’的大道理。”沈默輕嘆一聲,東南士族大戶對遠在北京的朝廷缺乏歸屬感和奉獻精神,甚至是導致他原先的時空中,明朝亡國一個重要原因。原先問題還不太嚴重,但在獨立抗倭勝利後,這種傾向就愈發嚴重了。
還是那句話,‘強扭的瓜不甜’,這種觀念是誰也改變不了。就算把眼前這二十位洗了腦,還有東南兩億百姓呢。所以他只能站在東南的立場上,來進行分析道:“朝廷想收商稅,咱們有的是辦法抗稅;朝廷想派北方官員來管,我們也有的是辦法讓他們滾蛋。但朝廷要調我們的子弟兵北上,咱們卻是無能為力的。”
眾人只能點頭。南方戰事平定後,朝廷便有調南兵北上支援九邊的定策,只是因為南方官員的抵制,才會拖了這麼多年……衛所制在東南六省已經名存實亡,軍隊都是由省督撫招募,軍資也從各省藩庫中出,完全不經過兵部和戶部,這無疑使各省對軍隊的控制力大增,自然會引起北京朝廷的恐慌。
然而衛所確實破壞殆盡,朝廷已經不可能恢復。而軍需糧餉由臨近州府供給,無需經由戶部集散,這是朱元璋老先生的腦殘祖訓,北京再大大不過老朱,也只能乾瞪眼白搭。
要是解散這些部隊,東南數省誰來守衛?萬一再鬧個倭患,誰能擔得起責任?所以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以抗擊韃虜的名義,將其精銳從東南調出,放在九邊。東南當地只留一部分必要的衛戍軍,平時管管治安足夠。一旦有事,又可在短時間內,再把相應的軍隊調回去……這已經是北京苦苦斟酌後,能想到最周全的辦法了。
“南兵北調,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的了。”沈默緩緩道:“這才是他們讓我來分管兵部的真正原因……然而我又不能不管,不然咱們的子弟兵,就要儘讓那幫老西作踐了……”
“截止到去年末,已經有五萬子弟兵被調往九邊。我跟你們透個底,接下來兩年,每年還會有至少這個數被調過去,最後的人數,會是在十五到二十萬之間。”這個數字,是胡宗憲抗倭之後,在六省所組建的軍隊總數的三分之二。眾人默默點頭,聽他繼續道:“這麼多兵馬北調,當然不只是為了防患未然,我實話跟你們說,明年,最晚後年,將會有一系列對韃虜的作戰,到時候我們的子弟兵,將和邊兵一樣擔綱主力。”
眾人面色凝重了。
“一旦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尤其是這種國戰,一切都要為大局服務。”沈默面色冷峻道:“到時候鉅額的軍費哪裡來,還得落在東南的身上。”
雖然眾人心裡,都是一百個不願意,但誰也不會說,這仗能不打嗎?大明立國二百年,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不求和,向來是以極端強勢的態度對待敵人。這種強硬早已榮辱明國人的血脈之中,然而自從土木堡之變後,這種驕傲被韃靼的鐵騎反覆踐踏,讓每個大明人都抬不起頭來……
其實嶽武穆那首廣為流傳的《滿江紅》,在土木堡之前,根本不見其任何文集。是在土木堡之後,本朝文人為了激勵士氣創作出來,然後附會給了嶽爺爺。所謂‘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正是本朝軍民的心聲寫照!
只是之後的積弱累敗,讓人們只能把這些豪言壯語埋在心裡,幾乎被恥辱徹底埋葬了。然而消沉百年後,接連的抗倭勝利、萬全右衛大捷、又讓新一代的大明子民看到了曙光,驅逐韃虜、報仇雪恨的呼聲,再次響徹神州大地。
要是為了打韃虜,東南百姓肯定願意出兵出錢,這跟白送錢讓朝廷揮霍,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座諸位都是經歷過戰爭的,知道戰時不論情面,只講軍法,到時候朝廷調糧籌款的文一下來,要是稍有推諉拖延,就能被軍法從事——看來大出血是再所難免了。
“既然早晚都要貢獻,”沈默掰碎了、揉爛了、繞了好大的彎子,才把眾人引上道道:“與其等到被人家逼著掏錢的那天,為何不主動一些?出了錢就要落好,這是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
“閣老實在是高啊……”聽沈默說到這,眾人不由笑起來,閩贛總督王詢一臉佩服道:“您這一張嘴,能把死人給說活了。”
“你先說,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吧?”沈默笑望著他道。
“有,太有了。”王詢看看眾人道:“咱們乖乖掏錢就是。”眾人苦笑著點頭。
不過掏多少、怎麼個掏法,這還得各省回去再議,不可能輕率給出保證的。但有一個條件,眾人現在就得讓沈默答應,否則沒得商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