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75部分,官居一品,一半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手段,實現心中的抱負才是目地。然而又如何能夠保證,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深陷於爭權奪利不可自拔,而距離當初的夢想越來越遠,最終南轅北轍、遙不可及?
這是十分現實且極有可能發生的,君不見那些初入仕途的年輕人,大都懷揣著崇高的信念,有著高潔的品德,言行都恪守聖人的教誨。然而‘一入江湖歲月催,二十年後再看他’,大都變成了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蠹蟲、小人、國賊嚴嵩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個疑問不解決,他就會始終缺乏信心,又如何去挑戰整個世界?
苦苦思索了兩天,沈默依然一無所獲。到了第三天,下起了雨來,雨水反覆沖刷著胡宗憲那塊漢白玉的墓碑,無論雨量多大、雨勢多猛,都無法留在光滑的碑面上,更無法掩蓋上面的碑文。
呆呆的望著這實則尋常的一幕,沈默卻如老僧入定般,在那碑前一站就是一個晝夜。終於在天明時,他的嘴角綻出一絲微笑,剎那間,把一切負擔都放下了。
不是說他覺著自己無愧了,只是他的心,不會再被愧意牽絆了。
在這天馬山上,在這二月的皖南,他竟然了悟了六祖慧能的禪機:
‘明鏡不是臺、菩提亦非樹、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確實是比‘心是明鏡臺、身是菩提樹、閒來勤拂拭,不叫惹塵埃。’更高的境界。
只是佛家講的是出世,若只是置身事外,只要懷一顆純真純善純美的赤子之心,自然不會有諸般煩惱。而他不能出世,他不僅要入世、更要救世,行的是大逆不道之舉,背的是千夫所指之名,又如何能夠純潔真誠美好的起來呢?
他要懷的,是大慈悲心。佛祖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只有完全摒棄個人私心,以民族之心為心,以華夏尊嚴為身,才能不會被任何骯髒邪惡的手段汙染內心的高貴——惟天下至誠,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下之化育;可以贊天下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一通百通、一悟皆悟,轉眼間,他也明悟了儒家之道。
這種頓悟的感覺,美妙的難以言說,就好像有天神為你醍醐灌頂,賜予你無窮的智慧,賦予你洞悉一切的慧眼,從此這世界在你眼中沒有秘密,因為它全在你的心中。
當夜雨停歇、風吹雲散,光明重臨大地之時,沈默心中驀然浮現出,那早已耳熟能詳的心學四決: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雖然早有心學大師的虛名,然而直到此時,沈默才終於體會到了此中真諦,這就是陽明先生悟出的道啊!
每個王門後學,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透過對這心學四決的體悟,悟到那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的道。然後便能像陽明公一樣,瞭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奧秘,看透所有偽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於掌握!
這就是他們每個人心中的聖賢之夢!
然而此刻沈默卻能肯定的說,這條路走不通,因為道就是道,它是每個人走出來的路。這世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會走完全一樣的路,自然也不可能有一樣的頓悟。
對於如何悟道,如今沈默也有了他的九字真言,那就是:‘道是路,靠自己,去經歷!’
之前的困惑也變得不值一提,因為他已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正是他的師祖陽明先生,臨終前的遺訓。在這一刻,沈默真正懂了王陽明,也真正體悟到,什麼是聖賢——這就叫頓悟!
悟了就是悟了,無需多言。
於是從此以後知行合一,寵辱不驚,堅如磐石、雲淡風輕……
雖然還遠遠無法被稱為聖賢,但沈默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聖賢之路,只要一步步堅持走下去,無論最後結局是成是敗,只要他沒有偏離自己的道,最後必然成聖為賢!
當他從天馬山上走下來,雖然已經三天三夜沒有閤眼,渾身上下,卻洋溢著前所未有的輕鬆,那種超然脫俗之氣,讓在山下等了他三天的沈京,不由暗暗稱奇:‘怎麼看著他,就跟陽明祠裡那位似的……’
“怎麼,幾年不見,忘了我長什麼模樣?”沈默親切的笑道:“你可是一點沒變。”
“怎麼沒變……”沈京回過神來,嘿嘿笑道:“鬍子一大把,一笑也是一臉褶了。”
“是啊,說起來你也是三十五的人了,”沈默聞言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