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8部分,官居一品,一半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百官的記憶中,當今如此表現只曾有過兩次,一次是去年蒙古人屠了石州城、逼近北京城的時候,另一次是去年高拱敗局已定,堅決要走的時候。所以他們有理由相信,這次又有哪位皇帝的心腹股肱,被牽扯此案中來。
其實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個人,實在好猜的緊,只是暫時不知宮裡的風向和內閣的雲,到底會往哪頭飄。百官擔心禍從口出,所以不約而同的,用‘那位’或者‘某先生’來代替,至於所指是誰,其實已經是心照不宣了。
而百官討論最熱烈的,則是今天一早皇帝下旨,命禮部立刻議定胡宗憲的哀榮、諡號……作為一個極複雜的人物,胡宗憲身上兼具的抗倭英雄和嚴嵩黨羽的身份,使他自從登上歷史舞臺的那天起,便飽受爭議,甚至是非議。當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其輕重各有不同……當初他和趙文華聯合陷害張經、李天寵之時,雖然朝中怒不敢言,但民間和在野計程車大夫,將他罵成了助紂為虐的奸邪小人;然而當他一肩擔起七省、十年抗戰、力挽狂瀾之時,對他的讚美歌頌聲,漸漸壓倒了非議,直到倭患基本平定、東南恢復安定後,他的聲譽也達到了輝煌的頂點。在那個時期,對他的非議便如太陽的黑子一般,完全被萬丈光芒所掩蓋。
然而其盛極而衰又是那樣的突然迅猛而又充滿必然……倭亂平定後,朝廷已經不需要一個威望極高、手掌重兵的東南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再次上演。當然之所以被烹得這麼快,跟他與嚴黨的瓜葛,有很大關係。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的歷史規律,再次上演,昔日的助力和靠山,如今變成了原罪和禍水。胡宗憲被倒嚴鬥士們,視為必須除之後快的眼中釘、肉中刺,很快蜚聲四起,質疑和非議迅速抬頭,使他身上的不世功績逐漸黯淡。胡宗憲也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