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3章 貿易之外還有殖民 第二更,天朝之夢,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有月票嗎?羅羅急需支援,嗚嗚,求月票了
儒家重農,其實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的。中國素來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歷朝歷代的內亂,不是起於藩鎮藩王,就是起於吃不飽飯的饑民。因而糧食是否充裕,從某種程度上說就等於國家是否安定了。
不過將重農和抑商結合起來,至少在勞動力明顯過剩的清末是毫無道理的,眼下的工商再怎麼發展,都不會沒有人種地的。這左宗棠搞陰謀詭計和政治鬥爭還行,治國的水平似乎也就這麼回事了。
朱濟世想到這裡,衝左大軍師招了下手,把他請到自己身邊,又讓人給他添了把椅子和一副碗筷。待左宗棠落座之後,朱濟世才笑著按住他的手,一副推心置腹的樣子。
“軍師所慮之事正是本王所憂!廣東一省,自明末開始就一直缺糧,仰賴湖南、江西的米糧南運。如果我們要大力發展工商,又要力促桑蠶茶業的興盛,必然會佔用些許良田,這廣東的米糧缺口必然會更大。萬一湖南、江西的戰事遷延,農事荒廢,咱們廣東就有缺糧的可能了……
但是我們能透過力促農耕來填飽萬千黎民的肚子嗎?依我看是不能的,道理很簡單,廣東的平地太少,又不算肥沃,可以開墾之地早就已經闢為農田。根據滿清留下的檔案,廣東的農地已達兩千餘萬畝,實在沒有多少增長的餘地。即使勉強再墾出一些瘦田、梯田,也增加不了多少糧食。所以這廣東缺糧的問題,還是得透過貿易解決!”
屋子裡寂靜無聲,不僅左宗棠在認真地聽著,十三行的一眾豪商,也都伸長了耳朵,生怕聽漏了一個字兒。聽到朱濟世提出透過貿易獲取糧食,這些人都不住地點頭。
他們和左宗棠不一樣,是真的仔仔細細在看世界。對歐洲、美洲或許不大瞭解,但還是知道南洋的情況。
這米糧,若不能來自湘贛,就只有從南洋去找了。
朱濟世輕輕用手指敲打著桌子,靜靜地道:“貿易,就該互通有無,用廣東盛產之物,換取廣東所需之物,而非一味積累白銀。而廣東所盛產的,就是鐵器、瓷器、茶業、絲綢等物。而廣東所缺乏的則是米糧、棉花、羊毛、機器、黃銅……而這些東西在印度、在南洋、在澳大利亞都是盛產之物。完全可以透過貿易取得。不必強要廣東自產。
另外。廣東的人口其實也是過剩的。因而自明末起,廣東人就有下南洋謀生的傳統。如今南洋的蘭芳大公國就是下南洋的廣東人所立,而在南洋其他地方,廣東人、福建人也是極多的。現在十三行出口到南洋的瓷器、布匹、鐵器、漆器、茶業等物。主要都是賣給他們的。所以閩粵之民下南洋謀生,大明朝廷不僅不能禁止,而且還要鼓勵,要承認他們為僑居外國的大明之民,應該在南洋各地建立使館,向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保護和支援。如有可能,還應該同西洋各國簽訂保護僑民的條約,使我大明之民在海外也能安居樂業。”
向南洋輸出人口,其實也是朱濟世的既定政策。是介於移民和殖民之間的一種模糊政策。這南洋就在中國的嘴邊兒。讓西洋人搶了先實在是令人扼腕。不過眼下大明初立,還沒有用炮艦軍隊把西洋殖民者從南洋驅逐的力量。所以只能先用輸出人口的辦法搞“柔性殖民”了,等到將來有了實力,或者動武,或者比人頭。都能把洋人的勢力驅走……
不過這個想法現在只能埋藏在心底,就連左宗棠都不能告訴,更別說十三行的這些“買辦”資產階級了——萬一走漏了風聲,引起了西洋各國的警惕可就不好弄了。
“王上,這蘭芳大公國是不是應該設法併入我大明啊?”左宗棠也不知道有沒有聽明白朱濟世的話,只見他捋著鬍子思索半晌,突然將話題扯到蘭芳大公國上去了。
“這蘭芳……”朱濟世心中苦笑,自己何嘗不想讓蘭芳同大明合併?可是英國人那關怎麼過?現在的大英帝國還如日中天呢,能不得罪最好別得罪。“這蘭芳和大明是共君之國,合二為一的時機並不成熟。”
“但是蘭芳的朝廷和大明朝廷卻互不統屬,將來難免要生嫌隙,如果王上有意殖民蘭芳,以增大明國力,最好將蘭芳朝廷置於大明朝廷管轄之下。特別是蘭芳不應該有獨立的陸海軍,否則來日恐有藩鎮之禍……”
大一統向來為國人所推崇,左宗棠自不例外。蘭芳國在他眼裡不過是大明的行省,派一個總督或是巡撫去治理是最恰當的。現在蘭芳有自己的朝廷和軍隊,而且蘭芳公位繼承人和大明王位繼承人還不是一個人,將來難保不出現第二次靖難之役啊!
所以左宗棠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