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5章 人口啊,人口,天朝之夢,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破10億!而耕地面積,即使征服整個南洋和印度支那半島以及澳大利亞,頂天就是40億畝了,哦,可能還有20億畝左右的草原,不過草原的人口承載能力可不能同耕地相比。屆時,如果大明的城市化率只有20到30,那麼8億到7億農業人口平分40億畝土地,人均就是5畝到6畝,一個5口6口之家的農戶,不過耕種30畝土地。雖然比之歷史上人均不過2畝3畝的情況好了一倍有餘,但是終究不可能致富裕。
更麻煩的是,到了1900年以後,大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會降低下來嗎?如果再儲存這樣的高速增長,那麼15億、18億甚至是20億人口恐怕也會很快達到。到時候大明帝國的資源、土地又得緊張起來了。
根據後世的經驗,人口增長率的放慢往往是和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還有整個社會競爭的激烈程度有關。而城市化,往往又意味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和更容易接受教育……說穿了,也是個讓人民不得休息,終日勞碌的損招。不過朱皇帝卻打算採用這個辦法來緩解人口過快增長的壓力,以確保大明皇朝在自己閉眼以後可以長治久安。
而城市化的基礎,在朱濟世看來,恰恰是一個繁榮富庶和高效的農業。只有30左右(眼下用3的農民供養97的市民是不可能的)農民能夠承擔起供養70城市人口的重任,大明的城市化率才有可能達到同英法德相當的地步。
朱濟世微微一笑:“羅相,朕的想法是讓2萬萬之農人耕種30萬萬畝之土地。平均該有15畝地,以5口之家計算,一戶農家應該有75畝到100畝土地。因而朕打算扶植的家庭農場,目前的規模就在100畝左右。”
像波蘭那樣戶均200畝的家庭農場朱皇帝是不想的。大明這裡能做到100畝就不容易了。至於進一步集中土地,形成更大的規模效應那是將來的事情。
“皇上,漢地也要扶植百畝之農莊嗎?”左宗棠微微搖頭,道,“漢地人多地少,可耕之地不過12萬萬畝上下。如果都是百畝農莊,最多就是1200萬個農莊,以每戶5人計算,不過6000萬農人。即使算上以桑植、手工、商販、畜牧養殖和捕撈為業者,漢地鄉村之民最多也就是1億之數。餘下的3億多人該去何處?又該以何為業?”
“自然是進城,以工商為業了!”朱濟世心中早有謀劃,“中原漢地18省之人口,應該儘可能控制在4億左右,其中農人1億,工商之民3億。因而在未來20年,我大明應該扶植百畝農莊,應該擴建城市商埠,應該持續不斷鼓勵民眾遷往邊疆以及美洲新大陸之加州王國、新日本王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