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0章 八旗的血性 十一 完了求月票,天朝之夢,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公元1848年10月25日下午6點多鐘,就在天色將黑未黑的時候。

滑縣縣城西南。

“殺賊!殺賊!”戰場西南,響起了山呼海嘯一般的巨大呼喊聲音,伴隨著的還有震得地面都顫抖起來的馬蹄聲!

滑縣會戰中最慘烈的一幕終於上演了——僧格林沁指揮的三萬八千八旗馬隊,分成六個叢集,依次向太平軍的右翼發起了決死衝擊。和“半近代化”的八旗新軍步隊不同,八旗新軍馬隊並沒有接受過西洋教習的訓練。在僧格林沁這些人看來,洋人厲害的就是洋槍洋炮,買了洋槍洋炮自然要請洋人來傳授使用方法。

可是馬上功夫,他們蒙古人、滿洲人是天下無敵的!當年的“長子西征”就是明證,區區幾萬人的馬隊就一路掃到了中歐,要不是窩闊臺大汗病死,他們歐羅巴人都得給蒙古人當奴隸,哪兒有現在這等的耀武揚威?

所以滿清上下是沒有人願意去研究西式騎兵的作戰方法,更沒有人會提出向歐洲人學騎兵這等荒唐的建議。因而僧格林沁的三萬八千馬隊是打不出近代歐洲騎兵那種嚴整的牆式衝鋒。不過六七千馬隊呼嘯而來的氣勢還是猶如山崩地裂,嚇都能把人嚇個半死。

“上帝保佑!殺清妖!上天堂!”

太平軍東殿右軍的一萬多勇士卻絲毫不懼,反而齊聲吶喊起來。無數巨大的木盾後面伸出了一支支矛尖泛著寒光的竹矛、木矛。所有的長矛都以大約45度角向上,巍然不動,猶如山嶽。不過東殿右軍的勇士組成的山嶽並不是一座,而是五座——五個師各自組成了長矛橫陣,都是八列橫隊,第一排是木盾手,後面七排都是竹矛或木矛。好像一堵堵牆一樣橫在那裡,不過各個長矛橫陣之間也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擺了鳥槍兵。

太平軍的鳥槍,有些是從朱明那裡買來的。有些是在襄陽、洛陽製造的,但是質量都極為可靠,絕沒有炸膛的危險。太平軍的鳥槍兵也是嚴格訓練出來的,大多是在湖南參加太平天國的貧苦農民,對上帝的信仰雖然不如廣西的老兄弟堅定,但比起湖北和中原地區的“新兄弟”還是悍勇了許多。面對如水銀瀉地般湧來的馬隊,沒有太大的驚慌。當然,在30步內開火是做不到的,他們的開火距離是70步。

“100步、90步、80步……”指揮鳥槍兵的太平軍軍官在大聲報數,所有的鳥槍都已經方平。就等著“70步”這個數字出口了。

“70步……啪啪啪!”

白煙噴出。彈丸飛舞。八旗新軍正白旗的馬甲就是一滯,最前面的騎兵戰馬總有上百中彈倒地。傷往不算太大,但是卻阻擋住了後隊的衝擊路線,引發了不小的混亂。整個馬隊的衝擊速度也放緩了下來。

不過即使沒有這些鳥槍開火,八旗的馬甲也不會直愣愣去衝太平軍的矛陣。八旗自稱靠弓馬嫻熟取天下,馬隊衝擊只是唬人的,如果對方陣形散亂自然一路踐踏過去,這等好事在明末倒是讓八旗新軍的祖宗遇到過。不過眼下的對手是“信上帝、不怕死”的太平軍,靠嚇是嚇不倒的,所以只好射箭了。只是八旗有弓箭,太平軍有鳥槍,你來我往倒也打得熱鬧。不過傷亡都不大——雖然正白旗的馬甲都是蒙古人。但畢竟不是成吉思汗那個時候的蒙古野蠻人了,騎射的功夫退步了不知道多少,根本沒殺準頭。

而且太平軍的矛陣前面有大盾遮護,只能靠吊射,可是楊秀清的東殿軍的長矛兵卻是護甲的。也不是什麼鋼盔鐵甲,就是最便宜的藤甲。太平軍的骨幹都是廣西人,知道怎麼製作藤甲。在襄樊的時候就購置了藤條製作了些粗劣的(優質的藤甲需要對藤條進行反覆處理,太平軍沒有那麼多時間)藤盔藤甲,用來防護弓箭倒是不錯的。

至於太平軍的鳥槍兵是沒有藤甲保護的,但是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孫可沒有和鳥槍兵互射的勇氣。順便提一下,這些蒙古騎兵使用的馬弓都是三鬥四斗的輕弓,射程根本沒有鳥槍遠。那種八斗的硬弓在整個八旗新軍裡面也沒幾個人能用,至於一石以上的硬弓,連僧格林沁自己都拉不動,更不用說這些尋常的蒙古遊牧騎兵了。

射了幾箭以後,正白旗馬甲的任務就算完成,紛紛調轉馬頭退去,換成正藍旗的幾千馬隊衝鋒唬人了……

“這就完了?”

楊秀清站在一個臨時搭起來的高臺上用望遠鏡目睹了八旗鐵騎的第一波進攻,一臉驚奇地看看左右。

“衝一下,射幾箭……這就是天兵無敵的八旗鐵騎?”

左右的東殿幕僚都哈哈大笑起來。其中有人是看過《李衛公兵法》、《練兵紀要》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滿穗的奇妙冒險

竹墨淋漓

薑糖撞酒[破鏡重圓]

貳林林

深海漁獵:風浪越大魚越貴

不偷腥的狸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