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3章 良心和軍心 狂求月票,天朝之夢,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際之下,土黃色一片的荒漠與嫩綠色是青草相交,拉出一條涇渭分明的地平線,一座灰濛濛如堅石般的稜堡聳立在一條寬闊的河流邊上,如拔地而起的山嶽一般堅不可摧,宣示著俄羅斯帝國在哈薩克草原南部的統治權。這就是克孜勒奧爾達要塞。
“又是一座稜堡,不過守不了多久的……”
克孜勒奧爾達要塞城外,一名瘸了條腿的明軍將領在數十位部下的簇擁下,正舉起單筒望遠鏡,注視著不遠處的稜堡。現在是1855年5月4日,距離幾乎改變了歐洲均勢的兩次伯爾薩盆地會戰已經過去了近半個月。但是萬里之外的哈薩克草原上,交戰的雙方都對此一無所知。
點鼓聲“隆隆”響起,三千多名肩扛洋槍計程車兵分成前後相錯的三十個橫陣,在數百架盾車的掩護下,正逐步逼近克孜勒奧爾達要塞東南和西北兩面的城門。
這次投入進攻的是三十個狙擊兵連——這是在原先明軍步兵營所屬的散兵連的基礎上改編而來的。因為散兵戰術已經成了明軍步兵的主要戰術,因而這些散兵連就改稱狙擊兵連了。組成狙擊兵連計程車兵都是槍法出眾的老兵,使用的武器也是做工最精良的貝色麥來復槍。佇列前方的盾車就是個架著大木盾的兩輪手推車,擋不了炮彈,不過卻可以抵達子彈。
這種構造簡單的盾車是用來掩護狙擊兵攻擊俄軍稜堡的特殊裝備。它們在接近敵方稜堡350步的距離上就會停止前進,組成一道木牆。一部分明軍狙擊兵就會以這些木牆為掩護,用手中遠射程的貝色麥步槍射擊稜堡城牆上面的目標。另一部分明軍狙擊兵則會用隨身攜帶的工兵鏟挖掘沙土用來加固木牆,最後形成一道堅固的土木結構的胸牆,作為明軍繼續攻擊要塞的出發陣地。到了晚上,明軍就會從那裡出發,再用同樣的辦法向前推進100步,然後再依託第二道土木胸牆修建榴彈炮陣地……
這一套攻擊稜堡的戰術是明軍在過去兩年的幾次攻堅戰後總結出來的,充分利用了貝色麥來復槍的遠射程和榴彈炮的曲射火力以及澱粉炸藥的大威力。
就在朱濟世抵達巴士拉的同一天。韓四指揮的大軍就抵達了克孜勒奧爾達要塞城外。不過他並沒有急於攻擊,而是命令部隊在克孜勒奧爾達要塞的西北和東南兩面1000步外,依託錫爾河各築了一座屯兵的堡寨,作為大軍駐屯的根基。
實際上克孜勒奧爾達要塞本身根本不在韓四眼裡。這座建於1820年的稜堡雖然堅固,但是在遠射程的來復槍和大威力的炸藥出現以後,也是一個過時的玩意兒了,根本抵擋不住明軍的進攻。不過他卻不急於攻把城寨,而是在打圍點打援的主意,只要把俄軍主力吊出來殲滅在錫爾河畔,西域的戰爭就算結束了。
子彈雨點般的射向俄軍駐守的堡壘,鉛製子彈射在城垛上,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首先遭到攻擊的是延伸在外的三角堡、實心稜堡和空心稜堡。每座堡壘都是至少一個排的俄軍駐守。不過他們卻對明軍的槍擊毫不在意,也沒有浪費子彈和炮彈去還擊。
負責指揮這三十個狙擊兵連的是第三騎馬步兵師師長馮子才少將和第一騎馬步兵軍參謀長西鄉隆永。其中馮子才指揮15個連攻擊克孜勒奧爾達要塞的東南面。西鄉指揮另外15個連攻擊要塞的西北。
“看來俄國人沒有幾支來復槍啊。”
韓四放下了單筒望遠鏡,衝著身邊的法國人特羅胥一笑。然後又回頭望了一眼背後——那裡正有不計其數的明軍在施工,他們會依託已經建成的兩座堡寨挖掘兩道塹壕防禦工事,同時再設定好鐵絲網,然後就坐等俄國人來送死。這套教科書式的圍城打援戰術。韓四當然是制定不出來的,自然全是路易.特羅胥的手筆。
“現在就看俄國人的中亞軍團會不會來了,只要他們一來,就死定了!”特羅胥信心滿滿的點了點頭。
“就算他們不來,也輸定了!”韓四冷冷一笑,“只要拿下克孜勒奧爾達要塞,俄國人在楚河和錫爾河中游就無法立足了。只能退往鹹海岸邊去啦。”
……
楚河岸邊,西清軍大營。
這座屯兵的堡寨此刻是四門緊閉。寨牆之上,戒備森嚴,全都是荷槍實彈的西清軍官兵,倚著垛口,神色緊張地看著不遠處荒原上大隊大隊的騎兵。
一聲聲慘叫此起彼伏的響了起來。這是在之前兩天的戰鬥中被俘的西清官兵們發出的。就看到一些蒙裝打扮的騎兵將這些俘虜的雙手綁在繩子上,又將繩子拴在馬鞍上,然後縱馬狂奔。一開始那些俘虜還能勉強跑幾步,隨後就滑倒在地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